河海大學:學科建設對接地方發展需求
日前,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海上智能網信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婷婷,正帶領團隊對基於“星網+ADS-B”技術的智慧低空管理平台進行升級,旨在增強低空空域的通信穩定性。該平台適用於低空空域規劃、低空氣象服務以及低空空域監視等多個場景,目前已在常州奔牛國際機場試運行。
張婷婷的另一個身份,是江蘇海疆空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如今,她和團隊的4位博士生一邊做科研,一邊推動成果在低空經濟產業中的應用。
自2023年9月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啟用以來,短短一年時間,許多學者在常州這片土地上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助推河海大學與常州市深度合作,實現“雙向奔赴”。
在10月27日舉行的河海大學-常州市校地融合發展推進大會上,河海大學黨委書記楊桂山介紹,一年來,河海大學精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緊跟新工科發展趨勢和創新人才培養步伐,前瞻性地布局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和交叉學科方向,在高層次人才引育和高水平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培育學科發展新動能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位於常州西部新城金壇區。目前,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新能源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水土保持學院等多個學院已入駐該校區。
“學校緊密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及長江教育創新帶建設,結合常州‘532’發展戰略、‘兩湖’創新區及新能源之都建設等戰略部署,推動常州、金壇區域經濟發展。”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吳永強介紹,河海大學常州校區著力發展新工科、新農科,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優勢,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
在近日發布的2023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河海大學新能源學院副院長、教授許昌牽頭完成的“大型風電場微尺度空氣流場與優化設計關鍵技術自主化研發”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許昌表示:“常州校區擁有寬敞的試驗場地,這更有利於我們進行微尺度空氣動力場的測量分析。”
為提升學科建設水平,河海大學常州校區還重點建設了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5個一級學科,並科學布局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移民科學與工程3個交叉學科。
此外,常州市為推進產科教一體化發展,發布《支持在常高校產教融合高水平發展實施細則》,對在常高校獲批一流本科專業、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等各類項目給予資金獎勵。2023年,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的自動化、物聯網工程、通信工程、機械工程、金屬材料工程5個一流本科專業已獲得常州市資金獎勵250萬元。
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瓶裝化妝品、牛奶瓶和藥瓶,很多都採用了鋁箔封口。然而,這些瓶子在出廠前,其封口的密實度需要經過嚴格的檢驗。最近,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魏長赟帶領團隊研究透視檢測技術,收集市場上各種鋁箔封口的厚度、透氣性,以及瓶身的高度、尺寸等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算法相結合,以期提升鋁箔封口智能檢測設備的智能化水平。
此前,魏長赟團隊已經向位於常州的江蘇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初代技術。該技術每小時能檢測9000個瓶子的鋁箔封口,提升了企業生產線的檢測效率。
“常州的智能制造產業發達,許多制造業民營企業對前沿技術有迫切需求。但企業如果自己投資建設實驗室、招聘科研人員,成本較高。在常州,通過產學研合作,可以讓企業的科技成果盡快走向生產線,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魏長赟說。
一年來,河海大學與常州近百家企業開展了166項科研合作,校企雙方互聘科技人才61人。同時,雙方的校地融合發展也取得了新進展,河海大學常州科技園和河海大學常州高等研究院相繼成立。
河海大學的入駐,不僅為常州帶來了學科和平台的優勢資源,也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下基礎。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新增海上智能網信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江蘇省苛刻環境用先進結構功能一體化金屬材料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部級平台,同時,水工程安全與水環境治理關鍵材料創新支撐中心和水風光儲多能互補與並網運行科學平台正在建設中。
河海大學與常州的緊密合作,釋放了區域科技創新的活力,激發了科研人才的創新動力,培育了產教融合的良好生態。這也為地方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能。
常州市市長盛蕾表示,期望河海大學能夠充分利用其學科建設與常州產業發展高度契合的優勢,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統籌建設科研平台、深化科技創新轉化、提升校地合作水平,全方位優化教育鏈、筑強人才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產業鏈,為常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撐。(記者 金 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