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

匯聚多方資源,構建“大科學教育”格局

沈 唯
2024年11月20日08:4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匯聚多方資源,構建“大科學教育”格局

圖為烏魯木齊市第76小學學生在科技節上參觀體驗。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

圖為烏魯木齊市第76小學學生在科技節上參觀體驗。新華社記者 王菲攝

  中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又需要全社會聯動支持。

  日前,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科技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該方案指出,“教聯體”將有針對性地推動解決學生成長中的突出問題,搭建常態化育人平台和活動載體,為學生參與科學教育等提供全方位條件保障。

  浙江師范大學堪薩斯大學聯合教育學院院長、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認為,通過各方密切配合,“教聯體”能夠在學校、家庭、社區的各個場景中開展科學教育,加快形成立體的、大格局的科學教育大環境,提升新時代學生的科學素養。

  多重支持解決現有難題

  “教聯體”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黃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的協作平台和工作機制,將從資源、實踐和政策三方面,為科學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教聯體’有助於整合中小學、高校及科研院所、家庭和社會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場域,使學生能夠接觸更多科學活動。”黃曉說,社區和家庭的參與,能夠增添學習的趣味性和深度,讓學生在課外也能保持學習的熱情。高校協同則能讓學生觸及科學的前沿和參與“真探究”的過程,拓展科學教育的縱深度。政策保障可以使科學教育工作得到足夠的經費支持、引導和關注。

  科學教育往往涉及大量的實驗,但對於偏遠或農村地區學校而言,購置全套科學實驗設備存在實際困難。黃曉說,“教聯體”或許能促進街道社區、社會資源單位與學校之間的供需對接,實現科學教育場所、設施設備等物質資源的共享,提高有限科學器材的利用率。通過增強優質科學教育資源的流動性,能夠破解部分地區科學實驗場所匱乏、學生實踐機會不多的難題,推動區域科學教育均衡發展。

  “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教學實施的可行性,學校科學教育往往會舍棄一些有難度的內容。而‘教聯體’將科學課堂的邊界延伸到高校、科技館、科研院所、周邊企業,有望推動學校科學教育與社會科學議題接軌,改變科學教學內容落后於科學文化發展、科學研究進程的局面。”黃曉說。

  長久以來,家庭在中小學科學教育中缺席的問題較為突出。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張亞認為,“教聯體”模式將家庭教育納入整個教育體系中,並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形成有機聯系,有助於提升家長對科學教育的認識和參與度,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同時,家長也可以借助“教聯體”平台,獲得更多科學教育資源和指導,從而更好支持孩子的科學學習。

  多元實踐提供創新經驗

  當前,全國各地已涌現出眾多家校社協同推進科學教育的實踐案例,為“教聯體”的建立奠定了經驗基礎。

  今年,福建省教育廳等部門印發《關於開展中小學科學教育“百館千所”免費開放活動的通知》,並發布《福建省第一批免費開放中小學科學教育“百館千所”資源清單》。黃曉介紹,這份清單匯總了由24個部門推薦的323個科學教育場所資源,包括科技館、博物館、氣象台、高校、企業等。這些場所均支持中小學校組團學習,其中150個場所還同步支持中小學生及家長個人參觀學習。

  “教聯體”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還在於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參與。在高校協同方面,浙江金華與浙江師范大學攜手,聚焦英才教育教師發展,共同為科學教育全域化提供師資保障。

  就中小學層面而言,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校—館—企聯合教育模式,拓展科學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參觀、研學、實踐活動。

  “借助完全中學和集團校資源,學校開發並實施小學、初中、高中的貫通式培養課程。”張亞介紹,小學學段的科學教育主要以實驗課程為主,串聯不同主題項目,讓學生“體驗”科學。初中學段開始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學習並掌握科學研究的常規流程和方法,開展“微科研”。高中學段的科學教育以學生興趣方向為出發點,讓學生應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科學問題,並進入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感受真實的科研氛圍。

  在家庭參與科學教育方面,浙江溫州在全國首創開展科學教育“家庭實驗室”活動,倡導“把實驗室建到家庭”,鼓勵家長為每個孩子創造參與科學探究的機會,指導學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家中開展科學實驗。溫州市實驗小學是最早開展試驗的小學,該校的家庭實驗課目前已經成為三到六年級學生的“必修課”。

  多方協同形成育人合力

  優化科學教育資源布局,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是實現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以“教聯體”為依托,實施一系列措施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有望加速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黃曉說,通過加政策、加協作、加資源、加內容、加渠道、加評價,能夠推進科學教育全面覆蓋、均衡發展,讓科學教育成為“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育人的一部分,逐步推動科學教育常態化、系統化。

  作為一線科學教師,張亞認為,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還將推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和完善,加強對學生科學素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綜合評價。

  此次發布的工作方案,明確規定了政府、學校、家庭、街道社區等作為“教聯體”主體的職責任務。黃曉說,各主體應根據規定,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具體而言,政府部門需提供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統籌區域內的教育資源,確保“教聯體”機制有序運行。其中,教育部門要提供專業指導,負責教師培訓和課程標准制定,確保科學教育質量,還要協調高校、教研部門與社區、家庭之間加強合作,推動科學教育規范化和多樣化。

  學校是“教聯體”的核心,也是實施主體,應積極推動與家長和社區之間的聯動,將科學教育延伸至課堂之外。社區是一個開放的實踐平台,可以為學生提供科普講座和實驗場地等。

  “家長也應以‘教聯體’的建立為契機,更積極地參與學校的科學教育活動,為孩子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圍,鼓勵孩子探索科學、勇於嘗試。”張亞說。(記者 沈 唯)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