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畢生用混凝土詮釋建筑生命

——紀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偉誕辰89周年

2024年11月19日08:3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畢生用混凝土詮釋建筑生命

在三峽大壩建設中,她帶領團隊完成大壩混凝土新技術的研究﹔當學校建材本科專業被迫停止招生時,她送上一份全國建材學科建設的調研報告,闡述專業重要性﹔當得知貧困生留學深造遭遇困難時,她慷慨解囊幫助學生圓夢……11月16日,恰逢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孫偉誕辰89周年紀念日,一部以孫偉生前往事為藍本創作的原創話劇《燃燈》在東南大學首演。經由話劇的生動演繹,孫偉開拓創新、嚴謹治學、愛生如子的一生如昨日重現。

“我在混凝土中度過了一生中的黃金時間,覺得非常快樂。”孫偉曾這樣回顧與混凝土之間的情緣。在幾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她帶領團隊實現了混凝土在強度、耐久性能、抗沖擊力等方面的突破,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敏銳的學術嗅覺比年輕人還強

“她擁有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加平談到他對孫偉的最深印象時說,“當大家還在研究碳化、凍融、氯離子滲透等單一因素對混凝土耐久性的影響時,孫老師率先提出開展化學-力學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研究,並研發出實驗裝置和表征方法。”

“孫老師的開創性研究,引領了國際學術界新的研究方向,后來結構、材料等領域的科學家們開始紛紛關注環境、載荷等多因素對混凝土壽命的影響。”東南大學張雲升教授說。

孫偉還擁有敏銳的學術嗅覺,這讓她的學生受益匪淺。2009年,一本由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著述的《結構混凝土多尺度模擬》剛一出版,就被孫偉收入囊中。隨即,這本書被確定為東南大學材料專業研究生的選修課程。“那時孫老師雖然年事已高,但是捕捉學術前沿問題的能力,比年輕人還要強。”東南大學蔣金洋教授說。

在孫偉的科研人生中,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映射著她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嘗試:在南京長江二橋工程中,她和團隊按照二橋設計壽命預期要求,提出多系列橋用粉煤灰混凝土配比及設計新方法,確保二橋結構混凝土安全服役100年﹔在潤揚大橋、南京地鐵、蘇通大橋等項目中,她研制的“性格各異”的混凝土材料,讓這些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都在百年以上……

“孫老師善於創新、不循常規的同時,科研方向也很專一。幾十年來,她一直專注兩個方面,一是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研發,二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蔣金洋說,孫偉這種久久為功的學術品格,讓師從孫偉近20年的他受用一生。

對科研的韌勁一直延續到晚年

在東南大學,“堅持不懈”“兢兢業業”是師生們講述孫偉時所用的高頻詞。混凝土抗疲勞實驗,往往一次要持續好幾天。為了測試並記錄不同時間的混凝土韌性、抗疲勞性數據,科研人員要扎在實驗室,不能離開。實驗期間,孫偉會與科研人員一起連續幾晚不回家。

這種對科研的韌勁,一直延續到孫偉晚年。近耄耋之年,孫偉依然保持每天14個小時以上的工作量。張雲升回憶道:“孫老師每天清早8點到辦公室,晚上12點才回家,幾十年如一日。她曾經說過,‘每天工作8小時肯定成不了大科學家’。她為學術事業投入的時間、精力,我們這些學生都做不到。”

對自己非常苛刻並自律到極致的孫偉,對學生們卻如春風化雨般關懷備至。在學生們的記憶中,這位“像媽媽一樣的老師”,每到端午節、中秋節,總會帶綠豆糕、月餅等給學生吃。孫偉的家也是學生們經常出入的溫馨港灣:一碗面、一塊大排、幾個雞蛋,是學生們幾十年后回憶與孫偉相處時,深留腦海的溫暖記憶。

“孫院士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是她一貫的謙虛、敬業、創新、嚴謹。她用高尚的人格贏得社會的尊重,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說。(記者 金鳳)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