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鵬:以科技漢學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理解
人民網北京11月18日電 “高校要把人才培養與科技發展趨勢、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潛質,進一步推動人才培養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在2024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段鵬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
段鵬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於創新人才。新時代勞動者要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要掌握高新科技知識和勞動技能,具備數字素養、文化底蘊,這樣才能成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配的人才。北京語言大學已為189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30萬余名通曉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國際人才,很多人已成為本國優秀漢學家。
“除人才培養外,學校還將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在交流合作、文化挖掘、科技話語建構等方面發揮作用。”段鵬介紹,“一方面,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建立海外分校,推動中文教育國際化,將中國的教育和文化帶向世界,講好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故事﹔另一方面,聚焦學科建設和平台建設,不斷完善以漢學為核心的知識體系,增進全球漢學家溝通聯絡。”
段鵬表示,將漢學和科技結合起來是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向。他認為,科技漢學作為漢學領域中新興且日益重要的分支,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平台,也為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理解開辟了新路徑。北京語言大學在科技漢學工程設有11個學科門類,並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工科院校合作,推出“語言+工程”學士學位項目,留學生也可先學習中國語言文化,再學習科技知識。
“科技漢學工程將在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理解與認同發揮關鍵作用。”段鵬指出,一是創新來華留學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掌握科學技術又了解中國的國際人才﹔二是促進中國科技的國際化進程,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客觀認識﹔三是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與認同,留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四是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理解提供新視角,通過研究中國科技的歷史發展、文化根基、國際影響與現代社會互動。
對於未來如何進一步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段鵬認為,要開展跨校聯合學位培養項目,建立課程共享、學分互認機制,打造來華留學生“科技人文”聯合培養模式,培養既掌握科學技術又知華友華的國際人才﹔同時加強數字人文方向的智庫建設,探索設立“科技漢學話語能力創新平台”,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理解與認同。
段鵬最后表示,高校要發揮優勢特色,加速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推進教學科研組織方式變革,大力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深度融合,進一步書寫好以教育培養人才、以人才推動科技發展、以科技發展支撐新質生產力的新篇章。(李昉、實習生潘寒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