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巴黎,展演中國非遺

本報記者 周姝芸
2024年11月14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巴黎奧運會時,李昕蔚(前排中)和朋友一起展示漢服。

  李昕蔚演示“纏花”。

  龍年燈會時,李昕蔚帶領協會成員做“竹編燈”。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李昕蔚在法國巴黎學習文化項目傳播與服裝設計,她從小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在校期間,李昕蔚和同學一起創辦了“憶華司中法文化交流協會”,他們不僅在當地展現美麗的中國傳統服飾,還將活動拓展到非遺手工活動等,一起聽聽她的故事。

  

  從小與國學結緣

  李昕蔚與非遺的緣分要從她小時候說起。她說:“當時,爸爸在家裡陳列了一面牆的國學書籍。他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耳濡目染下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李昕蔚認為從服飾出發研究中國歷史很有意思,一直以來她都想學習服裝設計。大學時李昕蔚來到了法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在巴黎,她發現有不少中國文化類社團舉辦活動。在參與活動中,盡自己之力、傳播中國文化的想法就像一顆種子埋在了她的心裡。

  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法國頂尖的專業藝術院校之一。學院歷史悠久,在法國藝術教育界享有較高聲譽,培養了許多國際藝術家、現代藝術創作家、高級設計師等。

  法國的藝術課程注重實踐,在學習體驗中,李昕蔚獲得了不少文化交流的啟發。“學校會定期組織我們去法國一些著名博物館、名勝古跡,親身感受歷史文化。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下,我會思考如何讓法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更好地融入我們舉辦的活動。”李昕蔚說。

  機緣巧合,李昕蔚和其他幾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辦了“憶華司中法文化交流協會”,初期他們通過漢服戶外互動演出和舉辦手工活動,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李昕蔚說:“法國有不少展會活動,我們在活動上展示有中國特色的手工制品,吸引了不少人圍觀。隨著活動舉辦的次數增多,有不少法國學校邀請我們去校園展示中國文化,但當時我們隻有4個人,大家都是學生,平時有課業要忙,因此時間並不夠用。為此,我們擴大協會,招募了更多中國學生、自由職業者加入,團隊慢慢擴大,現在已經有80多人了。”

  組織非遺活動

  隨著協會成員增多,協會活動的類型也越來越豐富。“我自己喜歡做手工,有一次我們和當地一家奶茶店合作,辦了‘纏花’活動。”李昕蔚說,“‘纏花’是傳統裝飾類項目,主要用多色絲線在紙板或銅絲上纏繞出花等美術品,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活動預告,當天來的人不少,既有中國人也有法國人,大家和我一起學習‘纏花’,最后的成品可以用作簪子或發飾。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法國女生,她說‘纏花’很難,但她喜歡審美和創作,在不斷雕琢細節后,她最后做出的作品十分漂亮。”

  今年夏天,巴黎奧運會如期而至。作為在法留學生,李昕蔚想要通過自己的行動為祖國加油。李昕蔚說:“奧運會期間,我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一起穿漢服出行,吸引了許多外國友人的目光。我們每人特地選擇了不同朝代的漢服,展現出中華文明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巴黎凱旋門,我們錄制了視頻,一起為中國奧運健兒加油,這件事讓我感到很有意義。”

  “還有一次,我們組織了‘掐絲琺琅’活動。”李昕蔚說,“‘掐絲琺琅’是一種將銅與琺琅結合,經過多道工序燒制而成的工藝品。工藝煩瑣、復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不過,我們的‘掐絲琺琅’制作活動為了方便更多人參與有所改良。”

  李昕蔚介紹:“我們在玻璃托盤上先畫出來圖案,例如花、草,然后用銅絲根據圖案‘掐’出形狀,粘貼到玻璃托盤上,之后再填充顏色,最后形成一幅精美的作品。這次活動我們還結合了圍爐煮茶,讓大家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品茶、聊天,得到了中法朋友的一致好評。”

  社交媒體為展現活動提供了不少幫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協會。李昕蔚說:“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年初,中法企業合作舉辦了一個龍年燈會。受主辦方邀請,我們協會去現場展示了手工——竹編燈。竹編燈是傳統竹編工藝和花燈結合的產物,造型各異的竹編被暖色燈光照得通透,精致典雅。現場許多法國人很好奇,紛紛詢問竹子如何被編出精美的形狀,我們不僅講解技巧,也講了竹編悠久的歷史故事。”

  談到未來規劃,李昕蔚說:“法國是一個充滿浪漫和藝術氣息的國家。在國外的學習生活,讓我對文化傳播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回國后,我能從積累的經驗中繼續發展、創新。同時,我們協會還將與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中法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讓更多人愛上中國非遺。”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