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做研究要有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視野

——科學家精神百場講壇“國家卓越工程師”進校園活動側記

2024年11月05日08:3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研究要有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視野

“今天我不講話,把寶貴的時間留給青年學者。”“機會難得,大家直接問問題。”10月31日,由中國科協發起的科學家精神百場講壇“國家卓越工程師”進校園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行,出席活動的相關領導紛紛鼓勵科研骨干和學生代表踴躍發言,“催促”他們向“國家卓越工程師”獲得者、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提問交流。

科學家走進校園做主題報告的宣講形式,讓現場師生不僅能感悟科學家精神、研習科學家攻堅克難路徑,還可獲得學術大家面對面的指導。

從事工程研究,往往需要形成合力

“我研究的理論模型在企業項目中驗証時,不管怎麼優化,與實際數據總是有10%的誤差。”帶著理論到實踐的坎坷,北京科技大學工程博士生馬煒師直言自己的困惑:年輕工程師理論知識不飽滿、缺乏經驗借鑒,除了理論學習,如何才能在關鍵時刻迅速形成有效解決方案?

面對年輕工程師的共性問題,蘇權科十分理解。他啟發年輕人將視野跳出單一領域,用合作思維思考問題。“在一個特定領域中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有很多,先判斷能不能做,如果打定主意要做,就要善於借力、善於學習。”他說。

“有些問題我們可能不熟,但是冶金行業的人或航天領域的人對這些問題可能會手到擒來。”蘇權科說,整合不同行業的經驗解決問題,成功的案例有很多。

蘇權科認為,瞄准國際先進水平的工程往往需要合力,搞研究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周邊看,要有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的視野。“港珠澳大橋成為世界一流工程就得益於粵港澳三地合作。”他說,搞先進水平的工程必須要啃硬骨頭,這就需要組織多個單位一起干,合力闖出一條路。

面對共性問題,要敢於技術創新

“先進的研究成果在實際工程中應用往往不太順利。”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副教授劉超拋出成果轉化的固有難題:標准制定落后於技術發展,導致工程各方“不敢用”,一些前沿研究被擱置在論文中。

對此,蘇權科坦言,這是世界性難題。一個產品從實驗室到應用確實需要很長時間。“港珠澳大橋建設時,很多是標准裡沒有但又必須要用的東西。”蘇權科說,“我們設定一套試驗,把實際環境下的典型場景呈現出來,並邀請相關部門進行測定,通過實驗結果証明創新技術是沒有風險的。”

“另外,咱們的新技術是不可替代或性價比優勢顯著的。”蘇權科舉了港珠澳大橋上不鏽鋼筋的例子,他們團隊研發的創新技術不僅不會影響大橋壽命,還降低了建橋成本。

不要懼怕困難,把目標往高處定

面對青年學者普遍面臨的職業發展困惑,蘇權科勉勵道,工程師就是要做沒有的東西,不要懼怕困難,而要迎接困難,因為隻有難的東西才逼著人學習,不斷創造價值。

港珠澳大橋籌建之初,相關部門曾考慮將主要設計交由國際承包商完成。不少人認為,建造國際一流水平大橋,中國工程師難以勝任。“我們硬是不停地干,用心地做,把我們做的方案跟國際工程師做的方案比較,爭取到以中國工程師為主設計施工建造港珠澳大橋。”蘇權科說,這個事整整干了7年。這樣的情懷成就了港珠澳大橋12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和對16級台風8級地震的抵抗能力。

“咱們的慣性思維是早點完成,簡單容易地把事辦完。但如果這樣,即便橋長達到世界第一,國際上仍然不會認可它是科技創新最好的。”蘇權科說,工程師一定要把目標往高處定。

如今,港珠澳大橋建成投運。蘇權科進入香港科技大學擔任教授。他仍舊在不斷挑戰新的目標。“之前的目標實現了,國家還需要發展海洋產業,例如海底採礦等。我想把自己在工程中的經驗傳授給大家。”蘇權科說。

真問題和真答案交相銜接間,活動很快走到尾聲,在場師生意猶未盡。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呂昭平表示,青年工程師帶來了實踐真問題,蘇老師給出了真答案,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與科學家精神的碰撞讓高校對國家工程師培養目標有了更深的理解。(記者 張佳星)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