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獲得者
克萊因伯格:科技向善 促進算法公平
克萊因伯格(右)在復旦·浦江科學大師講壇活動中回答現場觀眾提出的問題。 |
克萊因伯格(右二)被授予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圖為領獎現場。 |
“算法隻認識數據,除此之外一無所知,它只是盡可能忠實地再現它在數據中看到的東西,算法本身不會產生偏見。”近日,在上海舉行的“復旦·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講席教授喬恩·克萊因伯格(Jon Kleinberg)這樣表達對所謂“算法偏見”的看法。在他看來,所有偏見都源於人類自身並成為數據的一部分,而先進的算法可以更容易檢測到數據中的偏見並採取相應措施,更好地基於數據對人工智能模型進行訓練。
作為國際智能科學領域領軍人物之一,克萊因伯格研究視野寬廣,囊括計算機網絡路由、數據挖掘、生物結構比對等,並在計算機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領域作出了諸多開創性貢獻,特別是在社會網絡和算法公平性研究方面。他因此被授予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
傳遞火炬 發揚光大
筆挺的灰西裝、深藍色領帶、淡藍的襯衣,克萊因伯格一改往日在校園裡的休閑打扮,一身正裝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在演講中,他對中國同行近年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並強調加強國際科學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克萊因伯格說,中國是全球信息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主要創新中心之一,為風起雲涌的信息技術革命作出了突出貢獻,正是有了包括眾多中國同行在內的各國科學家共同的努力和智慧,國際信息科技特別是計算技術這些年才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克萊因伯格由此強調加強國際科技界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在他看來,這種合作不僅包括同一學科、同一領域內,不同國家和地區專家學者之間組成緊密的科技共同體,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溝通與協作,而且包括跨學科、跨領域的國際大交流、大協作。克萊因伯格指出:“我傾向於把科學界看作是一個在國家之間、社會之間、不同研究領域之間有大量合作的群體。保持這種跨學科的合作,這種在不同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合作,對科學界來說非常重要。”
克萊因伯格結合自身成長的經歷,說明交流的重要性。1993年的一天,當時就讀於康奈爾大學的克萊因伯格現場聆聽了美國知名科學家卡爾·薩根的一場科普演講,從中獲得極大啟發。薩根演講中的一些表述,好像一根魔法棒在他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進一步激發了他對科技的好奇與探索的願望。不僅如此,薩根的那場演講提出的“從現象中識別模式”的思路甚至為克萊因伯格后來的創新指明了一條路徑。他說,這條思路深深影響了他日后利用算法研究人類社會的方式。
科技創新事業是不熄的火炬,在一代代人手中傳遞,克萊因伯格從薩根手中接過熊熊燃燒的科技火炬並力圖進一步發揚光大。在復旦的演講中,他既闡釋自己對當今計算領域前沿問題的見解和主張,也旁征博引同行的觀點和看法。值得一提的是,克萊因伯格還向現場聽眾拋出了薩根當年演講時提出的一個問題並結合他的算法理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引導大家去思考和探索。
學以致用 服務社會
1997年,26歲的克萊因伯格發表了一篇題為《外部網絡的HITS算法》論文,率先提出“鏈接分析算法”,超越了之前將互聯網視作鏈接列表的思維,通過給不同網站賦分,來評估網站的能力。該算法很快應用於全球多個著名搜索引擎中,成為鏈接分析中最為重要的基礎算法之一並為谷歌公司的網頁排名算法的誕生提供了靈感,對搜索引擎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憑借這一卓越成就,克萊因伯格聲名鵲起,迅速成為國際算法領域的重要人物之一。此后,他在算法設計與分析、跨學科研究以及社會網絡分析方面接連取得顯著成果,尤其是與匈牙利數學家伊娃·塔多斯合著了《算法設計》一書,被認為是算法領域的世界經典教材。
就在算法演進成為國際計算領域的顯學而備受追捧之際,克萊因伯格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算法公平,致力於改變弱勢群體在互聯網時代所處的不利地位,旨在以算法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在克萊因伯格看來,促進算法公平必須關注不同人群的網絡可及性差異,特別是有些人群受制於種種條件,沒有移動終端或者無法接入網絡,不能形成相應的網絡數據,然而算法必須關注而不是忽視這樣的人群的利益。此外,克萊因伯格還主張算法必須關注文化多樣性,避免趨同性與單一性。對此,他解釋說,如果人們使用同一種算法做決策,那麼就會導致選擇高度趨同,進而導致文化日益單一化,他希望人們在使用算法工具時,高度重視數據多元化和文化多樣化。
作為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克萊因伯格始終堅持學以致用,服務社會,而不是固守在大學的象牙塔內。他指出,計算科學的發展推動互聯網應用領域空前擴大,特別是社交媒體興起,使網絡已不再只是儲備人類知識的“超級圖書館”,而是全面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各領域、涵蓋人類各種行為的龐大生態系統。因此,研究網絡科技發展的專家必須密切關注社會。他不僅身體力行,廣泛深入到社會生活中,研究人們的網絡使用行為,而且鼓勵自己的學生畢業后走出學術“象牙塔”,走進社會生活,特別是到互聯網產業界發展,因為“真實、鮮活的網絡數據並不是產生於學界,而是產生於活力十足的產業界”,在那裡可以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在克萊因伯格的影響和帶動下,他的很多學生如巴克斯托姆、吳少玫等,在博士畢業后加入國際社交媒體臉書公司等,前者成為臉書公司新聞推送部主管,后者在臉書公司歷練一段時間后,創立了一家旨在賦能弱勢群體的科技非營利組織並任該組織首席執行官。
家學傳承 跨界合作
克萊因伯格的成就得益於諸多因素,深厚的家學淵源是其中之一。1971年,克萊因伯格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數學世家:祖父輩從事數學研究,父親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從小浸淫於這樣的家庭文化氛圍中,克萊因伯格很早就開始了數學啟蒙。他從小就興趣非常廣泛,除了數學之外,還喜歡讀小說等。上中學時,他有時編寫一些游戲程序並提供給朋友玩。他后來回憶說,當時只是覺得編程很好玩、很酷,並不知道這與自己將來的研究密切相關。
1993年,克萊因伯格從康奈爾大學本科畢業,獲得數學和計算機雙學位。他之后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僅用3年就取得該院博士學位。適逢網絡技術空前大發展的時代,克萊因伯格憑借深厚的數學功底和對網絡發展趨勢、社會結構的深刻把握,很快提出“鏈接分析算法”,之后接連在網絡技術領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成為業內人士津津樂道的佳話。
隨著算法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克萊因伯格從小就廣泛發展的興趣逐漸與算法研究交匯起來,賦予他獨特而豐富的科研維度和學術視角,不斷開拓新的研究境界。比如,他中學階段一度對法律產生濃厚興趣,研讀了很多法律書籍,甚至一度萌生了從事律師職業的念頭。多年之后,他把自己的算法研究引入法律領域,探討算法與刑事司法預測的關系。這種跨界研究對很多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對於克萊因伯格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在他的思維框架中,算法與社會生活各領域天然交織在一起,開展各種跨學科的合作不僅是可能的、應該的,而且是必須的。這造就了他的研究風格:自成一派、豐富多元。
學術有專攻,跨界研究必須尋求合作伙伴。多年來,克萊因伯格一直在多個領域尋找科研合作伙伴並攜手開展了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據了解,與他搭檔過的科研合作伙伴多達50多位。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家森迪爾·穆萊納坦就是其中之一。兩人是康奈爾大學就讀時的同窗好友,合作始於本科時合寫一項課程作業,至今已經保持了30多年,共同發表近30篇學術論文。
良師益友 提攜后學
克萊因伯格教授的“算法設計”課是康奈爾大學學子的最愛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的講解風格。上海財經大學理論計算機研究中心副教授伏虎曾是克萊因伯格班上的學生,他對其講課風格記憶猶新:“他的課聽起來非常平實,每一句都容易理解,大家順著一句句聽下去,忽然發現他把一個極其深奧的算法設計問題講得非常清晰明了。”
薩根是克萊因伯格非常欣賞的科學家,也是舉世聞名的科普專家。作為教育工作者和知識的傳播者,克萊因伯格在27年的教學生涯中一直向薩根學習,嘗試用簡潔、朴實的語言講解深奧科學道理,並贏得了眾多學生的認可和喜愛。
克萊因伯格授課的另一大特色是,不用提前准備好的“演示文稿”(PPT),而是現場在黑板上寫板書。克萊因伯格課堂上的場景通常是這樣,他在黑板前寫,學生在下面聚精會神地看並思考,隨后雙方互動交流,時不時對板書的內容進行調整補充。這雖然頗為費時費力,也顯得舊派,但是他一直堅持下來。“寫板書是克萊因伯格與同為康奈爾計算機教授的妻子莉蓮·李的共同習慣。記得他常常一口氣寫下幾塊板書,使用的粉筆是特制款,寫起來流暢無聲。比起用PPT,我們感覺他的板書教學更具引導性、互動性和靈活性。”吳少玫這樣回憶道。
克萊因伯格以身作則,治學嚴謹﹔同時謙虛謹慎,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觀點並通過平等交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有一個別的想法,供你參考。”這是他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在修改學生的論文時,他會詳細注明每一處修改的原因,並且通常加上一句:“若你認為我改得不對,還可以改回去。”
作為老師和學界前輩,克萊因伯格獎掖后學不遺余力。對此,吳少玫感受頗深。她說,經常有學生找克萊因伯格寫推薦信,他都積極回應,根據對學生的了解特別是學術研究能力的認識,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克萊因伯格就曾給她寫過推薦信。“他從來二話不說,熱情幫助,對年輕人不遺余力地托舉。真的很感激他!”吳少玫說。
(侯天澤 王其馨 盧天姿 丁超逸 伍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