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綜合保稅區政校企聯合培育電商人才
吸引200余家跨境電商企業入駐,推動茅台酒、老干媽辣椒醬、吉他、貴茶等30多種貴州產品銷往全球148個國家和地區……作為貴州首家外貿突破100億元的開放型工業園區,貴陽綜合保稅區交出亮眼外貿成績單。
身處內陸地區的貴陽綜保區一度因電商人才的匱乏面臨尷尬境地。然而,貴陽綜保區以創新政校企人才聯育為突破口,有力推動處於內陸腹地的貴州形成“下南洋”“通歐洲”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實現了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的蛻變。
高效鏈接三方面優質資源
“面對專業、多元、新銳的跨境電商產業,人才匱乏一度是我們推動跨境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貴陽綜保區組織人事部人才辦負責人盛婕說,貴陽綜保區整合政府、企業和學校資源,打造政府牽頭、企業開單、學校培養三方面深度互動的跨境電商人才政校企聯育模式,形成企業、產業、商品與市場結合的人才培育“閉環”,從根源上增強自身造血能力,賦能產業轉型升級並形成發展新格局。
“經過政校企聯合培養,我從一位懵懂的校園學子成長為一名跨境電商業務骨干,目前管理著50多人的團隊。”回憶自己的經歷,已是貴州跨境電商產業園部門副經理的戴曉靜說。
2019年,貴陽綜保區與北京工商大學、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商學院、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等13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建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等8個“人才聯育”新平台。
同時,結合企業開單的崗位需求,貴陽綜保區吸引基地實訓實操的人才到跨境電商企業就業,“一站式”解決學習、實訓、就業難題。截至目前,參與實訓的在校大學生達4000余人次,帶動2000多人就業。
“通過實訓,我知道報關過程需仔細核對單據、掃描、檢核等事項及內容,要非常耐心和細心。”貴州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丁柯文說。
近年來,貴陽綜保區充分發揮園區“跨境電商產業園”“跨境+保稅+國際陸港”等基地的優勢,推出“前端孵化+后端實訓”育才模式,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實踐+實訓”、創業指導及創業孵化“多環節”實踐平台。
在這一育才模式下,政、校、企三方每年都要選派一定數量高校學生到園區企業實習,讓學生“沉浸式”體驗跨境電商企業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實操流程等。
近年來,貴陽綜保區共提供免費創業場地2100平方米,開展跨境電商實訓實操、跨境商品交易路演、跨境商品市場規劃、市場營銷等培訓,共輔導3000余人次,吸引2500多名高校畢業生創業。
實戰培養產業人才“潛力股”
有比較才能找到差距,有情境才出真知。
“我們通過‘擂台比武’,讓熱愛跨境電商工作的人才一較高低。這不但培養了他們的實操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爭先進位的積極性。”盛婕說。
貴陽綜保區獲批“貴陽市跨境電商人才示范基地”以來,與市級部門積極溝通,推出政校企三方參與的跨境電商青年創業創新大賽,通過“擂台比武”打造“練兵場”,培養跨境電商產業人才“潛力股”。
在“擂台比武”中,為了培養跨境電商產業人才“潛力股”,專業導師與選手結成對子,讓“直播間”變成“競技場”,“高校學子”變身“帶貨達人”。
在現場模擬跨境電商“比賽式”的實戰場景中,先后有2000多名學生參與競逐。通過競逐,參賽者們的跨境電商運營和營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而參與賽事的企業,可根據比賽結果和賽場表現,優先“搶”得“優秀者”“優勝者”“勝利者”人才。
“雖然我在比賽時因為緊張而發揮不太好,但比賽卻實實在在地提升了我的實戰能力。”來自貴州商學院的選手李小龍賽后說。
近年來,貴陽綜保區推出的跨境電商人才政校企聯育模式,已體系化培育各類人才2萬余人,推動、引導、輔助4600多人進入跨境電商行業就業。(陳超 記者 何星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