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10年來,帶動16批志願者在新疆麥蓋提縣種下4萬余棵樹

科學家夫婦和他們的“樹友群”(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范昊天
2024年10月29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
馬朝陽攝(人民視覺)

今年3月,李德仁(左)和朱宜萱在生態林合影。
受訪者供圖

公路兩旁,生態林形成綠色屏障。
馬朝陽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曾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部分,如今已形成一道縱貫南北50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

10年來,在科學家夫婦李德仁、朱宜萱的倡議和組織下,16批志願者接力到麥蓋提縣義務植樹,累計種下4萬余棵愛心苗木。

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一條寬闊的柏油路通往遠方。道路兩旁,沙棗、紅柳、梭梭等連片的生態林長勢茂盛。

挖坑,放營養土,栽苗……10月27日,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100多名身穿統一志願者服裝的男女老少,手持鐵鍬、坎土曼等農具,正在已經鋪好滴灌水管的沙地上忙碌。

這裡是第十六屆麥蓋提義務植樹活動現場。這個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和他的夫人朱宜萱(同為武漢大學教授)共同發起,至今已經堅持了10年。

這對科學家夫婦今年都是85歲,在他們的倡議和組織下,2014年以來,已有16批779人次志願者先后來到麥蓋提縣,累計種下4萬余棵愛心苗木。

組建志願團隊,在麥蓋提種下片片生態林

“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位於陝西的原國家測繪總局第七地形測量隊,主要負責西北一帶的航空攝影測量工作。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和干旱缺水的氣候條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朱宜萱告訴記者。

2012年開始,麥蓋提縣探索“政府主導、企業投資、科技保障、全民參與”的生態建設模式,啟動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建設工程,每年春秋兩季,組織動員10萬余名干部群眾在沙漠中植樹。

2014年9月,一場主題為“生態、環境、生命、健康”的院士春秋論壇在麥蓋提縣舉行,李德仁夫婦受邀參加。

“參觀時我們看到,一棵棵樹苗長到了2米多高。附近有個泵房,用電從地底下抽水,水管管口對准樹苗根部,一滴滴地澆水。”朱宜萱說,據縣裡干部介紹,靠著這樣的滴灌方法,當地已經種活了近兩萬畝生態林。

“兩年兩萬畝!”夫婦倆大為震撼。回到武漢,他們一合計,決定出錢出力、組織麥蓋提義務植樹志願者團隊,發動親朋好友等建立“樹友群”,加入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建設工程的隊伍。

2015年3月,參加第一屆麥蓋提義務植樹活動的15名志願者來到這片沙漠。除了李德仁夫婦,其他志願者多是他們曾經的同事或同學,不少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當時,種樹的地方是片沙漠,沒有公路,很多地方車輛無法到達。”麥蓋提縣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主任艾江春介紹,15名志願者每天從縣城先坐半個多小時汽車,再步行3公裡來到植樹地點,頂著春天的風沙,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扛苗、修枝、挖坑、換土。中午,大家就在植樹現場吃盒飯,休息片刻再接著勞動。從上午10點到晚上8點,第一天就種下了96棵小白楊。

今年81歲的湖北省航測遙感院離退休職工王瑞芳,參加過8屆義務植樹活動。她還記得,第一次參加時,機械沒法進場,植樹全靠人工挖。“沙子流動太快,往往這邊還沒挖下去,那邊的沙就快速滑下來。”王瑞芳說,“我們大多以老中青3人一組,輪流跳到樹坑裡,用鐵鍬把沙子不停地挖出去,幾天后,雙手都磨出了繭子。”

在當地干部群眾的支持配合下,志願者在沙漠上苦戰10天,種下白楊樹735棵。

探索科學方法,改進植樹技術,義務植樹樹苗存活率不斷提高

有了第一屆的成功經驗,越來越多人加入麥蓋提義務植樹志願者團隊。其中有李德仁夫婦的同學、同事、朋友、學生、學生的學生,有教授、工程師、歸國華僑、軍人、醫生、工人、企業家等。為了跟當地植樹時間保持同步,志願活動也形成了每年春秋兩季的慣例。

“志願者團隊的原則是隻給當地添綠色、不給當地添負擔。大家的來回機票,植樹期間的食宿,植樹所需的工具、苗木、農資,工地與住宿賓館間數十公裡的交通等,都是自費,植樹也沒有任何報酬。”朱宜萱說,很多人因為工作或者身體原因沒法到現場,就通過捐款捐物的形式支持義務植樹活動。

正是這些“幕后英雄”的默默支持,麥蓋提義務植樹活動才得以順利堅持下來。但志願者團隊面臨的更大困難,還是植樹本身。

“麥蓋提縣氣候干旱,植被存活率低且生長速度慢。”李德仁介紹,剛開始時缺乏經驗,他們種下的樹苗存活率不高。

志願者們並不氣餒,他們拜當地干部群眾為師,多方求教林業專家,不斷改進植樹技術:

樹種選擇上,經過多次試驗,確定種植沙棗、胡楊、梭梭等防風固沙抗旱的本土植株,並在梭梭根部套種肉蓯蓉,發展林下經濟﹔

種植方式上,從目測改為拉繩定位,確保樹苗成一條直線,並保持合理間距。種下樹后“三踩兩提”,即填沙后用腳踩實,把樹提起放回再踩緊,再提再踩,讓樹苗根系能舒展開,有利於生長﹔

灌溉方式上,在當地群眾指導下,他們將滴灌水管繞著一棵棵樹苗呈“S”形放置,水管就不易被風刮跑了……

經過10年探索,做好科學種植和管護,義務植樹活動種下的樹苗存活率已經提高到90%以上。

利用遙感技術,為植樹管護、開發沙漠提供參考

今年3月22日,李德仁、朱宜萱和志願者們再次來到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慶祝義務植樹活動10周年,並參加了第十五屆義務植樹活動。看到10年前種下的樹苗已經長成數米高的樹林,兩位老人激動不已。

“10年來,各地志願者來到麥蓋提參加和倡導義務植樹,極大鼓舞了麥蓋提群眾。”艾江春說,在大家努力下,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累計定植生態和經濟林46.6萬畝,各類苗木成活率在95%以上。

作為我國測繪遙感領域的權威專家,李德仁夫婦的專業知識,也在麥蓋提綠化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衛星遙感影像顯示的人工造林情況,對於精准監測管護林木有很大幫助。”李德仁介紹,根據當地提出的需求,他指導學生制作了麥蓋提縣歷年衛星遙感圖,可以清晰查看綠化面積變化、生態林長勢等情況,為全縣植樹工作提供參考。

可喜的是,夫婦倆利用遙感技術手段觀察到的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不僅綠化面積逐年增加,而且植被整體健康狀況良好,防風固沙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植被覆蓋區域的地表溫度相比荒漠區要低一些,說明植樹造林對於當地高溫干旱氣候的改善有所裨益。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麥蓋提縣也實現從“善治沙”向“善用沙”轉變,正著力發展沙漠旅游,沙漠生態觀光、沙漠越野賽事、沙漠文化旅游等持續升溫。

“在景區選址時,測繪遙感技術也派上了大用場。”朱宜萱說,通過衛星遙感圖,能識別判斷地形的起伏高低、沙質好壞,確定最合適的景區位置。

去年開始,麥蓋提義務植樹活動開始設置報名年齡限制——75歲以下。“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再去實地種樹了,但每年還是會為活動捐款,志願活動的規劃、統籌、組團,向志願者們發邀請函等工作,也是我在做。”朱宜萱在武漢家中拿起手機,向記者展示不斷壯大的“樹友群”。

遠方,新一批185名“樹友”正在麥蓋提集結,種下一片新的綠色。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9日 13 版)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