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定位“小而精”,提升人才綜合競爭力

2024年10月29日08:4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定位“小而精”,提升人才綜合競爭力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人才培養是支撐教育強國建設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當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技術迭代更新不斷加快,環境資源約束逐步趨緊,都對我國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亟待革新,以助力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微專業作為當下一種新興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它通過聚焦戰略性新興領域,定制化交叉組合各類職業發展中所需的核心知識模塊,開展以“小而精”為特征的系統性針對性訓練,從而助力人才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截至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40多所高校和職業院校圍繞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等熱門領域,陸續創設了近200個特色鮮明的微專業,以突破核心專業邊界的跨學科課程設計,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和響應行業實際需求。“能學新知識、能長真本事”的微專業正值火熱,有望在未來深度融入各專業的課程建設改革中,成為主流教育模式的有益補充。相比於傳統的專業培養模式,微專業將發揮錨定前沿需求、課程專精和個性化定制化培養等優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等方面彰顯作為。

個性化培養方案設計,契合各類人才發展需求。微專業雖被冠以“專業”之名,但較主修或輔修專業具有更為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在培養方式上,微專業學制一般為半年到兩年,設置5至10門融合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的核心課程,課程學習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靈活調配時間,高效且彈性的培養模式可以有效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程內容上,微專業堅持問題導向,主要結合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實際社會需求設置重點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深度了解當下的科技前沿和產業前沿發展趨勢,提升相應的專業素養與職業技能,在主修專業之外,為學生打開了探索新領域的窗口。

協同化多方資源對接,加速學術成果有效落地。在微專業的培養過程中,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的學術資源優勢與業界的產業實踐優勢,不斷加強雙方的深度交流與合作,集合多方力量與智慧提升微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和科研成果轉化效率。

定制化服務產品供給,促進專業價值多維實現。微專業充分體現了高等教育適應市場、服務社會的理念,契合了多樣化主體的實際需求。在服務政府方面,通過打造科學研究與資政建議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人才培養體系,為“雙碳”目標和數字經濟等國家戰略目標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在服務企業方面,微專業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校企合作,以多樣的教學形式與豐富的課程內容為企業定制化技能培訓提供了新模式。

煥新學科價值內涵,推動傳統文化賡續相承。微專業通過傳統學科現代化、新興知識學科化,將歷史與現代文化課程相結合,在實踐中揭示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在增強學生的家國使命與文化責任感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例如,北京大學的文明探源考古微專業項目立足考古實証等多個角度溯源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動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北京林業大學的自然遺產保護與傳承課程涵蓋了對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的保護等內容,增強了文化傳承的自覺性。此外,微專業在跨學科交叉背景下,既融入了中華文明底蘊,也蘊含馬克思主義為內核的文化思想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打造現代科技場景下的新興課程群,為文化影響力的拓展提供了更多機遇。例如,在中國傳媒大學開設的虛擬現實與數字文化生產、傳媒漢語與跨文化交流等微專業中,學生可以通過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和專題學習,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同時也能夠充分了解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未來人才需求,運用“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

多元化合作平台搭建,助力國際交流拓展升級。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跨文化互動需要不斷拓寬教育資源的融入性,微專業的設置為構建開放多元的互聯共享平台提供了有益借鑒。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在跨學科背景下聯動國外高校或國際組織,圍繞氣候變化、國際治理等全球性議題,開展中外合作教學或定制化的“1+1”雙學位項目,通過國際訪學、跨國學術論壇、海外實習等設置,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此外,微專業通過互聯網等媒介,引入多方參與的在線平台與課程資源,為各國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互動交流機會,從而精准捕捉國際前沿發展動向,形成跨文化的學術與實踐共享網絡,為推動現代知識技術在全球廣泛傳播開辟了有效路徑。

作為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有益嘗試,微專業通過更加靈活且富有前瞻性的課程設計,在跨學科知識與實踐技能的人才培養中已經展現出突出的優勢與價值。未來,伴隨著新興產業催生經濟社會深刻變革,需要繼續探索需求導向下的教育形態拓展,不斷與時俱進地集成政產學研用的多方力量和智慧,加強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緊密銜接與協同配合,推動高校與企業及科研機構的深度協作,在培養跨學科、復合型、創造性的卓越人才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從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形成引領教育變革的持久動力。

(作者:陳 浩,系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