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新型飛行器更靈巧、更智能
——記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鵬
王鵬個頭不高、板寸短發,平時話不多。可提起所從事的專業,他就會滔滔不絕,眼中光芒四射。
他的工位旁是一架新型飛行器的半實物模型。在電腦屏幕上,飛行器常常隨著王鵬的控制呈現出各種變幻莫測的飛行軌跡。然而,對於這位總在深夜陪伴它的“老伙計”來說,向戰為戰的夢想軌跡多年來始終如一。
王鵬,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名軍隊文職人員。作為青年專家,王鵬先后攻克多項核心技術,為部隊新質戰斗力提升作出重要貢獻。他說:“我的工作就是讓新型飛行器在未來戰場更靈巧、更智能。”
每一次改變都因為初心不變
“轉改后,衣服顏色雖有不同,但奮斗強軍的底色都一樣,能夠在戰位上心無旁騖地干著戰斗力急需的事業才是最重要的!”6年前,王鵬鄭重地寫下轉改申請書。那一年,他從一名現役軍人轉改為軍隊文職人員。
這是王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改變,但改變早已不止一次。
2003年,王鵬考入國防科技大學。和所有年輕人一樣,遨游太空的浪漫讓他深深著迷。本科和碩士期間,王鵬的目光總是穿梭在星際之間。2009年,他以優異的專業成績提前攻讀博士學位。
改變,不期而至。同年,王鵬所在課題組承擔了國家某工程的基礎研究工作。
“這個方向是要解決部隊戰斗力提升的實際問題,會很具體,也會很難。你願意換到這個方向上去嗎?”一次,導師吳杰教授找王鵬談話,詢問他對調整研究方向的態度。
從浪漫前沿的太空領域到艱難具體的解決作戰應用問題,面對如此大的調整,王鵬想到了自己的初心:“我想要做的就是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於是,他斬釘截鐵地對導師說:“隻要是任務需要,再難我也願意嘗試。”
就這樣,王鵬轉向了完全陌生、更具為戰特性的研究中。他說:“大家的想法隻有一個——快點把技術攻克突破、把成果用到部隊。”
每一次改變都是因為初心不變。轉改為文職人員后,王鵬仍然如以前一樣:每年有大量的課程教學、緊張的科研攻關……因業績突出、表現優秀,轉改次年,他就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他攻克的多項核心技術,在某新型飛行器控制系統方案設計和關鍵技術攻關中成功應用。
隻要部隊需要,再難也要解決
王鵬的辦公桌干淨整潔,電腦旁整齊摞放著一沓文件,那是他剛為部隊設計的某系統材料。
一次到部隊調研時,有兩家單位的領導都向王鵬所在團隊求助:“我們每年要執行幾十次任務,任務過程中如何優化設備控制狀態是最頭痛的難題。能不能設計一套適用的系統?”
“幫部隊解決制約戰斗力生成的問題,是我們的職責使命。”王鵬毫不猶豫接下了任務。
對王鵬來說,項目不難,卻十分繁重。設計系統的過程中,他與同事分析了成百上千條、10多個GB的歷史數據,從中尋找規律性和關聯性。那段時間,他們常常在部隊一待就是好幾天,同時還兼顧培訓基層技術人員。經過兩年努力,他們設計出一套系統,徹底改變了兩個單位原來的被動保障模式和數據事后分析方式。
“部隊有困難能想到我們,是一種榮幸,更是一份責任。”王鵬事后回答。
那年,某研究院為提升裝備作戰性能,改進了某型號系統的設計,卻帶來了飛行穩定性變差的問題。王鵬帶著課題組義不容辭地接下任務,他們多次到對方單位進行技術對接,投入了大量精力,最終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
慢慢地,王鵬課題組與該研究院成了好搭檔。他說:“隻要是部隊需要的,再難也要解決﹔隻要是對新質戰斗力提升有幫助的,再久也要堅持。”
王鵬記得,為了攻克一項技術,他潛心研究了5年才最終有所突破。
“研究涉及到底層機理,對新質戰斗力是很有幫助的,5年不算什麼。你可以去看看,學校實驗室裡的燈光凌晨什麼時候才熄滅,停車場周末和節假日車輛停得有多滿。”面對記者,王鵬謙虛地說,“在這個校園裡,大家都是為了奮進一流、為了強軍事業在奮力奔跑,我只是他們中的一個普通人罷了。”
(記者 張 強 通訊員 顧 瑩 張 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