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普活動中感受科技魅力
——中國科學院第七屆科學節北京主場活動見聞
一塊塑料板可以將桌子提起來?海綿會吸水,有沒有不吸水但吸油的海綿?池塘裡的荷葉為什麼會“出淤泥而不染”?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中國科學院第七屆科學節找到。
10月26日至27日,本屆科學節北京主場活動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國家植物園南園)舉辦,“嗨劇場”“創工坊”“創新展”等一系列科普活動,吸引公眾走進中國科學院,走近科學,感受科技魅力。
在現場,公眾可以聆聽院士專家的科學思想、科學觀點,觀看科普劇、科學實驗秀、科學魔術等精彩的科學表演,了解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等重大科研成果,體驗“聲波懸浮”“空氣炮”“AI機器人”等科學實踐,還能走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觀摩科研日常。
在“創工坊”A區,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帶來了小黃鴨戲球、探索電池的秘密、神奇的“海綿寶寶”、“彩虹”花青素等四個科普“拼盤”。小朋友們現場體驗了如水般的石英砂“流化床”,親手制作了簡易“液流”電池,還通過滴入不同指示劑自制了五顏六色的“彩虹”。眾多“小科學家”圍觀參與了這些科學互動小實驗,他們不僅動手實驗,還連連發問,探究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知識。
能運動追逐,會游走變形,放在手心便會熔化,還能像心臟一樣搏動……這就是“魔”性的液態金屬。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展區,科研人員現場展示了液態金屬的神奇魅力。講解人員告訴記者:“液態金屬有很好的流動性、導電性和導熱性,有著廣泛的用途,它可以被用來打印柔性電子器件,也可以制成微型自驅動機器,甚至是柔性機器人。”
億萬年前地球上的生物長什麼樣?博物館裡的化石展品,復原以后會帶來怎樣的震撼?在“創工坊”C區,公眾可以通過佩戴最尖端的AR眼鏡,目睹40件精選化石的神奇復原,看到這些曾經統治地球的“遠古霸主”生前的樣子,感受地球生命的魅力。
一個剖面,記錄著幾億年的地球環境變遷,記錄著時間和科學的偉大,也記錄著地質人不畏困難、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在“科學之美”攝影作品展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一張名為“一望三億年”的照片,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觀看。“該照片展示的是新疆庫車坳陷東秋剖面。東秋剖面的岩層因斷裂而錯斷,膏泥岩層扭曲著身體,如同天河流入腳下的河流,粗獷而婀娜的美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講解員說。
在“嗨劇場”,科普劇將科學家、科學知識與兒童劇、脫口秀、演講、實驗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以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了科學的魅力和科學家的精神風貌,激發了社會公眾對科學的興趣。
本屆科學節的主題為“嗨,科學!——好奇探索未知,科學連接未來”,向社會全面展示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創新進展和科技創新成果,展示中國科學院“與祖國同行 與科學共進”的使命擔當。
(記者 陸成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