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轉移促共同發展
在非洲東部,埃塞俄比亞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經濟轉型,工業化成為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為埃塞俄比亞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中國通過技術轉移和產業合作,為這個非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注入了強大動力,展現了中非共同發展的獨特合作模式。
技術轉移是核心驅動力。埃塞俄比亞的工業化進程始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引導,但技術轉移則是其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埃塞俄比亞逐漸成為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的重點國家,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中國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建設工業園區和基礎設施項目,不僅帶來了資金與設備,更為關鍵的是還推動了技術的轉移與本地化。
以亞的斯亞貝巴周邊的東方工業園為例,這個工業園不僅吸引了紡織、服裝和機械制造等中國企業的進駐,還通過培訓當地工人,實現技術本土化發展。在這裡,埃塞俄比亞工人們通過幾個月的專業培訓,迅速掌握了現代化生產設備的操作與維護,這些技術此前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
中國企業的技術轉移不僅體現在設備引進和操作培訓上,更體現在管理技能和生產經驗的分享上。通過這種合作模式,中國企業不僅輸出了技術,還為埃塞俄比亞培養了一批掌握現代工業生產技術的本土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
職業教育是推動技術轉移的重要一環,魯班工坊項目是這一努力的典型代表。作為中國設立的職業教育培訓基地,魯班工坊通過技術設備和實踐操作培訓,幫助當地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術工人。
在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與埃塞職業教育孔子學院攜手,共同實施“技術+中文”雙向培養模式,填補了中非職業教育合作的空白。這些培訓課程不僅有理論學習,還緊密結合實際工業需求,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學員的動手能力。
隨著具備技能的工人越來越多,埃塞俄比亞工業化進程中的“造血”能力正不斷增強。未來,魯班工坊培養的技術工人將不僅服務於中資企業,還能助力埃塞俄比亞整體工業體系發展。
技術轉移與能力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埃塞俄比亞從依賴外部技術支持轉向自主發展,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跨越。通過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埃塞俄比亞正逐步積累本土技術力量,不斷提升自身的工業競爭力。
展望未來,中非合作的模式正從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向更加多元化、能力培養的合作轉變。中國企業與埃塞俄比亞的合作正在不斷深化,技術轉移正從單純的設備引進升級為人才培養、產業轉型等更高層次的互動。然而,非洲的投資環境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營商環境復雜、基礎設施欠缺等問題,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了挑戰。
盡管如此,教育與技能培訓的重要性愈發突出。魯班工坊和其他職業培訓項目為非洲培養了一大批具備現代技能的本土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成為應對這些不確定性的重要力量。通過這種模式的持續推進,埃塞俄比亞將逐漸掌握更多核心技術,推進自主工業化進程,從而減少對外部技術依賴,並為未來的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未來,中非合作將繼續深化,技術轉移與人力資本建設將成為共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作者為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