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專家建議——

加快發展新一代生物育種技術(專家觀點)

孫熙然 喻思南
2024年10月21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生物育種技術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物育種發展成效顯著,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推廣面積佔比超過95%,良種對作物增產貢獻率達45%以上。生物育種技術發展有何趨勢,如何提升我國種業創新水平?近日在北京召開的2024年長城工程科技會議生物育種主題大會上,多位院士專家展開研討。

  “隨著前沿育種技術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生物育種正由經驗育種、常規育種向智能育種方向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李家洋表示,當前全球種業已進入密集創新和產業變革時代,智能設計育種成為未來競爭制高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介紹,近年來,我國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日趨完善,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創新取得積極進展。比如,主導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育種技術方面,水稻等雜種優勢利用技術國際領跑,攻克小麥染色體工程技術難題,分子標記技術已經在主要農作物廣泛應用。

  基礎研究是驅動生物育種發展的創新源泉。與種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業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主要農作物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與調控網絡研究不系統,高產優質、抗病虫、耐旱、養分高效等重大基因挖掘不夠,等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要夯實種質資源育種的戰略性基礎,加大生物育種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加大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和育種材料創制力度,闡析優異種質資源形成與演化規律。同時,深化育種理論方法研究,持續推動生物育種關鍵技術創新,使育種技術向智能化、精准化發展,培育新一代重大新品種。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總體上看,我國農作物種業企業整體仍呈現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的特點,工程化育種技術體系尚未建立。種業企業創新能力短板如何補?萬建民建議,支持種業龍頭企業整合育種材料、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擴大商業化育種規模,提升種子企業創新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引導科研單位建立技術轉移中心,加速公共財政支持形成的新品種新技術向企業轉移。

  “種業創新離不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支撐。”萬建民表示,要以新基因、新技術、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為抓手,持續深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系統設計與整體布局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化戰略,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快構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相互支撐、相互協同的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確保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1日 19 版)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