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他們的名字閃耀在廣袤星空

——“兩彈一星”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走進東南大學

2024年10月12日08:3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他們的名字閃耀在廣袤星空

“1964年是父親特別忙碌的一年,我當時十歲,印象裡那一年他幾乎沒有回家。”10月10日,在紀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前夕,“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之子朱明遠與東南大學師生分享了父親的故事,他的分享仿佛將師生帶回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后非同尋常的歲月。

當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兩彈一星’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走進東南大學。除了朱明遠,“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於敏的兒子於辛,向師生講述了於敏為研制核武器八上高原、六到戈壁的故事。

在戰火硝煙中成長,立下科學報國志向

1964年,朱光亞作為父親的形象,在朱明遠心中是模糊的。長大后,朱明遠才知道,那一年父親正在茫茫戈壁詳盡部署第一顆原子彈研制試驗的各項工作。朱光亞組織科學家們對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坐鎮核試驗現場指揮,統籌推進“三級跳”及氫彈研制……

朱明遠的講述串聯起北京、青海、新疆這些見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歷史現場,也讓人觸摸到朱光亞那顆矢志不渝的報國心。

“父親就讀中學和大學期間就立下志向,要讓祖國強大起來。”朱明遠說,保家衛國的信念,曾一度影響父親的大學專業選擇。后來父親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成為當時第一批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的海外游子。

在朱光亞一邊求學一邊躲避戰火的同時,於敏也在經歷日本侵華戰爭的屈辱。在於辛展示的父親日記中,朱光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國情懷給師生們留下深刻印象。

於辛坦言,父親曾多次向他提起,“非常喜歡抽象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越抽象越好”,但為了國家的核科學事業,父親兩次改變了研究方向。

作為我國核武器研制的科學技術計劃組織者和領導人之一,朱光亞參與攻關、組織領導、主持指揮了我國40多次核試驗,並且為當時的核試驗場建設殫精竭慮。

1964年4月22日,朱光亞等人從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出發趕赴新疆核試驗基地,進行了為期9天的實地考察和調研。

“他們先乘火車,再乘汽車,行程上千公裡,對沿途鐵路、公路、‘搓板’路及站台轉運、氣象、歷年氣候變化等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到達場區后,詳細了解試驗鐵塔、主控站、指揮中心、簡易機場等各方面情況,並召開了關於原子彈試驗用鐵塔裝置的技術協調會議。”朱明遠介紹,根據實地考察掌握的情況,朱光亞重新起草了《對試驗鐵塔技術要求的初步意見》,並修改補充了原子彈裝置的運輸方案。

自力更生不懼艱辛,創新求實不辱使命

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老一輩科學家留下的精神財富。對於於辛來說,父親的實事求是、認真負責,讓他受益終身。

20世紀80年代,於敏率領團隊開始突破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彈技術。“在一次大的熱核試驗前一天夜裡,父親突然想起有一個物理因素雖然在以前的試驗中都不起作用,這次未引起重視。此時,前方戈壁灘上的試驗裝置已經下到井口4米。”於辛說。

因一個物理因素考慮不周提出暫停核試驗,很有可能遭到批評。

“當時,父親第二天一早便組織人計算。同時在向國防科工委領導匯報時,先做了自我批評,主動承擔責任,果斷請求暫停核試驗,等待計算結果。對他的這一舉動,首長不但沒有批評,反而表揚了父親實事求是、嚴格的科學作風和對國家、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於辛說,經過運算后,於敏發現這個物理因素影響不大,試驗得以正常進行,最終圓滿成功。而這個物理參數在下一次核試驗時,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於敏一生的座右銘。始終保持嚴謹的科學精神是他留給后輩的寶貴財富。

(記者 金 鳳)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