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陳先達:“聞道猶能以身求”

2024年10月12日08: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陳先達:“聞道猶能以身求”

10月10日,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陳先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先生千古,早上還在看您的書。”“您是馬克思主義學者心中的標杆與榜樣。”……在中國人民大學、光明日報官方微信評論區,不少網友寫下留言寄托哀思。

站在講台上,他是全身心投入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教師﹔徜徉學海中,他是從未停止思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躬耕哲學領域70余載,陳先達始終高擎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發哲學新聲、立時代新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研究是他一生的志業。

“哲學家不是社會的旁觀者”

1930年12月,陳先達出生於江西鄱陽。1953年從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后,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深造。從此,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結下不解之緣。

在人大讀書的三年時間裡,陳先達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畢業后,他留校任教,成為人大哲學系正式成立后的首批教師。1987年,他又擔任人大哲學系系主任。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圍繞中國的歷史發展、現代化道路和文化等問題,陳先達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諸多學術論文。

2020年6月29日,本報《光明學人》版刊發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撰寫的文章《陳先達:行走在思想與時代之間》。“聞道猶能以身求”,在郝立新看來,陳先達的詩句正是其在哲學信仰上篤定不移、在哲學事業上辛勤耕耘的人生寫照。

陳先達常說:“哲學家不是社會的旁觀者。”多年來,他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其勤奮向學成為學界后進的榜樣。

2015年,全十四卷、共496萬字的《陳先達文集》出版。2015年7月3日和2016年3月2日,陳先達先后在《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理論文章《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引起我國理論界學術界廣泛關注。

近年來,陳先達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寫作哲學隨筆上,使哲學走出書齋、走進人們心中。這也被他趣稱為“老來得子”。

回歸生活是陳先達倡導的哲學方向。他曾言:“如果哲學不關心人民,人民也就不會關心哲學﹔哲學不關心社會,社會也就不需要哲學。”

“馬克思說過,真正的哲學和哲學家都是‘時代的產物’‘人民的產物’。先生的學術人生印証了這一點。與時代關系密切、與人民聯系緊密,哲學才會獲得強大生命力,哲學家才能為時代和人民所接受。”郝立新說。

“‘青出於藍’的快樂”

自1956年走上講台,陳先達始終和學生在一起。他說:“教書育人是最快樂也最適合我的工作。”

陳先達的課堂生動有趣、極富邏輯性,總是擠滿了學生,他們沉浸在陳先達對哲學“可愛且可信、具有生活氣息”的講解中。

陳先達被學生稱為“行走的馬列字典”。但凡遇到出處不定的引文,向他詢問,總能得到精確到章節的回答﹔遇到意義不解的原典,向他詢問,總能得到醍醐灌頂的點撥。

陳先達認為,大學“既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也是培養人的地方”。他要求學生善用知識,絕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要對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

2015年,陳先達榮獲“最美教師”稱號。教書育人一輩子,“講課”對於他來說,不僅是職業,更是志業,是終生的樂事。他說:“我的收獲是有一群好學生……這是‘青出於藍’的快樂。”

“最愜意的人生是專業、職業、信仰的結合”

從教近70載,陳先達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

“最愜意的人生是專業、職業、信仰的結合。”這是陳先達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專業可以變為謀生的手段,而信仰則是高於謀生的精神追求。有信仰,才能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才能有從容淡泊的為學信念和胸懷天下的責任感。

陳先達曾作詩表達自己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老而彌堅不算老,文求有骨詩求魂。”

在《九十歲的我》一詩中,陳先達寫道:“生命是一種奮斗,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九十個春夏秋冬,三萬個黑夜黎明……有限的人生,溶入力的洪流會化作永恆!”

人生有限,而光熱無窮。他用自己的思想和筆,書寫了不平凡的哲學人生!

(記者 張亞雄)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