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鍛造思政引領力,我們不斷前行

2024年10月08日08: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鍛造思政引領力,我們不斷前行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強國建設,這“六力”至關重要。本期起,本版將推出“聚焦全國教育大會”系列報道,圍繞增強“六力”展開討論。我們將走進教育教學一線,採訪教師、學生﹔走進高校、科研院所,採訪專家、學者﹔走進群眾當中,了解他們的所想、所願……讓我們凝神聚力,共同為教育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江西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每年投入3000萬元配備《紅色文化》教材——

聽!紅色情懷聲聲入心

初秋的江西,天高雲淡,丹桂飄香。

上饒師范學院“可愛的中國”方志敏精神育人成果展示館內,該校方志敏精神與贛東北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師黃明正與一群大一新生齊聲誦讀:“敵人隻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這是方志敏烈士獄中文章《死——共產主義的殉道者的記述》中的文字,字裡行間流露出一位共產主義者對信仰的絕對忠誠。

“你們說,他是靠什麼堅持下來的?”誦讀聲漸停,黃明拋出問題。

“是偉大的愛國精神!”“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學生們紛紛作答。

“是的,愛國!方志敏在上海勤工儉學時看到公園門口寫著‘華人不准入內’‘狗不准入內’的牌子,憤然將牌子砸爛。1931年,他在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創建了我黨歷史上第一個人民公園——列寧公園。”在豐富的展陳圖片前,黃明把一個個生動故事連綴起來,講述了方志敏的偉大一生。

現有革命舊址2960處,其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50多處,遍布全省11個設區市……江西是全國紅色資源最為富集的省份之一。如今,從課堂到舞台再到紅色場館,江西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把紅色基因轉化為學生成長基因。

“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在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小學,朗朗誦讀聲令人陶醉。人手一本《紅色文化》教材,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學生充滿感情地品學,一雙雙清澈的眼睛被光芒映亮。

“為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省裡編寫出版大中小幼各學段共7本《紅色文化》系列教材,省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購買教材免費發放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使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傳部部長王宣海告訴記者。

紅色課堂啟智,紅色實踐培根。

在於都縣車溪鄉,聽“守候三十年,等待新婚丈夫歸來”的烈士遺孀段桂秀講述守望故事﹔在瑞金市葉坪鄉華屋紅軍村,於17棵直指蒼穹的青鬆下感悟如磐信念……最讓江西南昌師范學院教師朱瑞達難忘的,是每年暑假的“紅色走讀”社會實踐:“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中的文字和插圖,而是活了起來,扎扎實實種進了心裡。”

打造118個省級紅色研學基地、700余個市縣級紅色研學基地,參與研學的中小學生累計700余萬人﹔持續深化“紅色走讀”活動,每年遴選1000個省級優秀團隊,給予每個團隊1000~1800元經費支持……如今,在紅土地上走讀,已成為江西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

賡續紅色基因,既需要講透教科書、豐富研學路,還要有更貼近青年一代的方式方法。

“為了用好用活家門口的紅色資源,省裡建設了‘蘇區紅’數字資源庫,擁有圖文、視頻資源6萬余個,還推出了‘AI’學伴‘蘇小紅’。”贛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民介紹。

這個暑假,通過和“蘇小紅”的互動,贛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學生鄒梁茹瑾和同學們去往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誕生地寧都小布採集整理紅色標語,在“蘇小紅”幫助下生成知識圖譜,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調查報告《寧都小布“紅色標語”的歷史記憶與當代價值》。

“我們將編寫《紅色文化課程指導綱要》,推動紅色文化課程教學標准化建設,用好紅色資源提升思政水平。”王宣海信心十足。

北京開展“時代新人強國行”,1.9萬支團隊、16萬余名大學生奔赴祖國各地——

走!到火熱生活中去淬煉

推銷冰激凌蘿卜!在剛剛過去的暑假,這可是北京建筑大學學生陳美琳的“頭等大事”。

“紫皮白心、脆甜清爽,好看又好吃!可是,市場咋就打不開?”作為通州區西槐庄村鄉村振興實踐團成員,她和伙伴們發現了這個大“寶藏”,也瞅見了挂在村干部和鄉親們臉上的愁意。

以冰激凌蘿卜的紫、綠、白三色為靈感,創作可愛的“西西、槐槐、庄庄”組合IP形象﹔利用IP效應,打造系列形象海報、農產品包裝、蘿卜盲盒等文創產品……將西槐庄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在陳美琳心裡,自己做的事很小,卻是走出象牙塔、解決真問題的重要一步。

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語專業學生陶舞硯的暑期實踐目的地,在3500公裡外的西藏林芝。

行駛在險美兼具的318國道上,聽當地司機說起曾經在木橋上艱難前行的歲月,她看到了新中國75年的山川巨變﹔與援藏干部們座談,聽他們講述攻堅克難的故事,她理解了什麼叫“缺氧但不缺信仰”﹔和藏族鄉親交流,一聲聲“孔康姆嗓”“投基切”“扎西德勒”,讓她更明白了“石榴籽是如何緊緊抱在一起的”。

“帶上時代新人的責任與擔當,踏上強國復興的道路!”親眼見証、親身經歷,陶舞硯更堅定了心中航向。

陳美琳、陶舞硯,都是“時代新人強國行”首都大學生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員。這個暑假,圍繞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五大主題,北京高校1.9萬支團隊、16萬余名大學生奔赴首都基層一線和祖國各地,看發展、講成就、作貢獻,在火熱生活中淬煉自我。

“牢牢抓住實踐性這一突破口,充分挖掘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性要素,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情境感、沉浸感和互動感,將思政課的道理講准、講透、講深、講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處處長於海介紹,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頻共振,這是近年來北京市大力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生動縮影。

充分釋放首都地區資源優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節點、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等重大活動被打造成實踐育人課堂。數十萬名青年學生參與聯歡演出、志願服務等工作,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與學生同吃同住同訓練,思政課開到了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現場。

面對長久以來“難以實現全覆蓋”“實踐教學資源不均衡”“實踐經費不足”等制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痛點”,北京對症開出“廣泛建立實踐基地”的藥方。如今,在北京市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數字地圖”上,北大紅樓、香山革命紀念館、前門議事廳等200余個“沉浸式”實踐教學基地如繁星般閃亮,全市大中小學生定期開展實踐教學,思政課搬到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第一線。

將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創新與“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度融合,以文化、科技促進思政教育提質增效。“我與院士面對面”“科創看北京”等“大思政課”螺旋上升設計,引導青少年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藝術名家領讀經典”“音樂廳裡的大思政課”“奧運冠軍大思政課”等特色課程浸潤人心,打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力量根基﹔“5G+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深切融入課堂,思政課成為場景打通的“智慧課堂”、校地聯動的“雙師課堂”、紙指融合的“移動課堂”。

實踐出真知。

這些在火熱生活中淬煉出的寶貴故事,也成為最有說服力的教學素材,啟發著更多青年去行走、去奮斗。“我有了新身份——‘時代新人強國行’宣講團成員。”陳美琳眼中透出渴望,“行走在遼闊土地,講述出壯美青春!”

湖南開創“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單節課學習人次破3000萬——

看!學生從“追網紅”到“追網課”

湘江東岸、妙高峰下,素有“千年學府、百年師范”美譽的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處處涌動著青春的活力。

在第八班教室——青年毛澤東、蔡和森等曾求學的地方,“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欄目組帶領著大中小學生穿越百年時光,與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革命先輩共上一堂“為學須先立志”的沉浸式班會。

“立志,不能因為羨慕他人成功而簡單盲從”“救國救民,不避生死”……先輩們的堅定話語讓人重回烽火歲月,感受信仰之堅。

“百年過去,中國的變化說也說不完!我們有了飛機、高鐵、5G……這盛世如您所願!”聽完前輩們的心聲,學子們爭先講述今日的美好生活。

班會結束,繼續跟著鏡頭探訪大禮堂、冷水浴古井等紅色地標……一堂《恰同學少年》的網絡思政大課過后,“愛國報國”的志向在三湘學子心中深深扎根:“‘恰同學少年’,這少年,是曾經的革命先輩﹔這少年,也是如今的我們!”

像這樣的課,湖南每個月至少會播出一堂。每一堂課都打破學科局限,集思政、德育、勞動、科技等內容於一體﹔上課的教師更是大咖雲集,包括鐘南山、楊長風、楊孟飛、周建平等各個領域專家學者。

為什麼要開這堂課?

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夏智倫說,“推出真正有吸引力、有引領力的思政大課,讓中小學生喜聞樂見、入腦入心。”

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將“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作為全面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推動思政教育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核心引擎,積極探索網絡育人新路徑。

如何才能上好這堂網絡思政大課?

網絡大課堂,並不是課堂實錄﹔網絡思政,也絕不是“網絡+思政元素”的簡單疊加。“將思政教學大綱作為‘精選食鹽’,將學生喜愛的時、事、人、物作為‘主題食材’,按照解構、搭配、重塑的‘三步法’創新生成思政教育數字化‘課程大餐’,抓住學生的‘味蕾’,把‘有意義’講得‘有味道’。”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總班主任郭曉芳說,用見時見事的熱點主題、共情共理的鮮活內容、求新求變的藝術形式吸引學生,是讓成長正能量成為傳播大流量的實踐密碼。

探尋文明基因,請聽《中國字 中國人》——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追溯漢字千年發展史,在浯溪碑林感受流淌在碑文上不朽風骨……每一個設計都給人無限啟迪,線上線下的青年學子們體悟著文明根脈,更筑牢了自信根基。

述說偉大變革,且看《上九天攬月》——一出《嫦娥奔月》情景劇引出嫦娥探月工程,對話嫦娥五號工程總設計師楊孟飛揭秘科研攻堅故事……每一個畫面都讓人遐思萬千,屏幕之外的中小學生秒變“航天迷”,憧憬著探索浩渺太空。

從海南雜交水稻基地到北京航天城的“月球樓”,從湖南汝城“半條被子”發生地徐解秀故居到山鄉巨變創作原型地益陽市清溪村作家書屋……數據顯示,該課自播出以來,創造了單節課學習人次突破3000萬、單個平台學習人次突破1億、總學習人次超過19億的紀錄,成為湖南學習量最大、影響面最廣、實效性最好的思政教育數字課堂,有力引導學生由“追明星”變為“追名師”、由“追網紅”變為“追網課”。

“身處網絡時代,當代青少年擁有更為充足的平視世界的底氣,更注重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神體驗,這對如何進一步做好網絡思政提出了新要求。”郭曉芳和同事們正謀劃著課程新方向:“打造互動平台、開發短視頻內容……不斷拓展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

(記者 鄧暉)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