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清:讓特殊孩子獲得勇氣與支持
“伢崽躺在學校一樓大廳打滾,怎麼叫都不起來。”接到亮亮爺爺“求助”后,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教師劉小清三步並兩步趕到現場,觀察片刻后也躺到亮亮身邊,附在他耳邊說:“我們比賽看誰先到教室,1、2……”“開始”兩字還未說出口,亮亮已經起身飛奔上樓。
“還是劉老師有辦法!”目送亮亮進教室后,亮亮爺爺懸著的心也鬆快下來。
“亮亮想讓我們陪他玩,我躺下假裝跟他比賽,他就‘上鉤’了。”劉小清幽默地解釋。
幽默來自28年深耕特殊教育的自信。1997年,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成立,在當地村小任教多年的劉小清報名,“我在村小是優秀老師,想當然認為能‘搞定’特殊孩子”。
然而,第一節課就給了劉小清一個下馬威:孩子年齡大小不一、認知能力參差不齊,溝通手語五花八門。台上台下,面面相覷,“我跟孩子之間仿佛隔了一座山”。
為了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含義,劉小清每天蹲在教室裡陪他們玩耍,摸清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下班后,她翻看手語字典,收看手語新聞,自學特殊教育學等課程,提高教學能力。
“特殊教育是一份創造‘鐵樹開花’奇跡的工作。”在聲母和韻母的教學過程中,劉小清拉著學生的手貼在自己的喉嚨和腹部,讓他們感受聲帶顫動、氣流強弱。教說話時,她將壓舌板放在學生舌頭上,指導他們去體會讀哪個音該怎樣發力,督促他們一邊照鏡子一邊觀察口形進行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帶著孩子們一起念,經常是練得口干舌燥、喉嚨紅腫。“課堂上一位聽障孩子第一次喊出‘媽媽’,孩子媽媽抱著我又哭又笑,當時覺得再苦再累都值了!”劉小清說。
受多種因素影響,特殊孩子難以准確表達個人想法,進而變得敏感易怒,劉小清需要面對許多與普通老師不同的狀況。“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調皮’行為在我們老師眼中也是很可愛的。”劉小清說。
學生伊伊多次填空寫的都是“甜甜的苦瓜”,語文老師百思不得其解,劉小清解釋伊伊喜歡吃苦瓜,認為苦瓜吃到肚子裡是甜的﹔學生芬芬經常無故打鬧,劉小清發現寄宿的芬芬是因為羨慕同學能回家才發脾氣,便將芬芬帶回自己家,此后芬芬變得隨和開朗。“帶她回家的那天,生活老師讓我留意辦公桌,說芬芬把辦公桌擦得干干淨淨,還泡了茶。”劉小清眉眼間溢出笑意,“畢業后,芬芬在刺繡廠工作,還用工資給我買了鞋子。這雙鞋可是我的寶貝!”
為了讓特殊孩子有尊嚴地生活,劉小清組織開設書畫、陶藝、烘焙、籃球、舞蹈等課程,用一技之長為學生的未來鋪路。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的200多幅美術作品先后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10多幅科幻畫作品榮獲國家、省級一、二等獎﹔學校舞蹈隊獲得省市一、二等獎﹔5位聽障孩子憑著美術專長考上大學。“孩子們走向社會后能有一份工作,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劉小清說。
(記者 王洋 李玉蘭 胡曉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