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發現龜鳥共生足跡組合
湖畔鳥類與龜類造跡者場景復原圖 張旺繪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甘肅農業大學、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劉家峽恐龍博物館等單位的聯合科研團隊7日宣布,其在甘肅永靖下白堊統河口群的紅色砂岩中發現了一批重要的足跡化石,其中包括我國首道古龜類行跡和首組龜鳥共生足跡組合。成果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地學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甘肅永靖是中國著名的白堊紀早期化石產地,發現過大量保存完整的恐龍骨骼、恐龍足跡等重要化石。2020年至2022年間,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太極鎮孔家寺村以及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先后發現了6處早白堊世足跡點。所有足跡均保存於下白堊統河口群的紅色砂岩中,6處足跡點中的5處發現了鳥類足跡。其中有一處伴生有龜類足跡,另一處足跡點保存有鳥腳類足跡。
新發現的5處鳥類足跡點中的足跡長度范圍為3至4厘米,與此前河口群發現過的李氏韓國鳥足跡非常相似,研究團隊將新發現的足跡鑒定為韓國鳥足跡屬。新發現的鳥類足跡分布密集且凌亂,還發現了大量的無脊椎動物遺跡,可能意味著該足跡點原為一處食物充足的鳥類覓食場所,這與現生濱鳥的習性相似。
孔家寺足跡點還發現了中小型的龜類足跡,其中可以識別出成對的前后足跡,這是首道確切的古龜類行跡,其保存狀態與規律性都優於此前國內的發現。根據形態特征,研究團隊將其鑒定為龜足跡屬,並推斷這些龜足跡可能是龜類沿著淺水的水底“行走”時造成,也有可能是在淺水中游泳,腳蹼偶爾在水底借力時留下。其中一些龜類足跡明顯地被鳥類足跡覆蓋,說明龜類足跡先於鳥類足跡形成。這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遠古的生態景象:龜類在較淺的水中行走或游泳嬉戲留下了腳印,隨著水位下降,該區域暴露出來,大量的鳥類到達該地區覓食,導致鳥類足跡與龜類足跡重疊。
唯一一個沒有發現鳥類足跡的化石點發現了長為16.6厘米的較為對稱的三趾型足跡。根據形態特征,研究團隊將其鑒定為鳥腳類的卡利爾足跡屬。根據足跡特征來看,它們應該是一些體型較小的直拇指龍類恐龍留下的。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中生代龜類足跡的尺寸與同地點其他四足類動物足跡的尺寸呈正相關。這表明,在中生代以恐龍為主的河岸環境四足動物群中,不同體型的動物適應的水深不同。這為科學家判斷與劃分古水深提供了新的方法。除此之外,本次研究也豐富了永靖早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為研究該地區的古生態提供新的材料。
研究團隊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博士生陳祈妍,甘肅農業大學教授李大慶與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劉家峽恐龍博物館館長尤文澤等人組成。(記者王美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