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

積極優化科技創新組織機制

2024年09月06日08:2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積極優化科技創新組織機制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李鳳亮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華南農業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四個面向”,積極優化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和國際開放合作,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是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學校完善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構建起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體系,努力打造引領農業未來發展的科技高地。著力創設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特區,通過設立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生物質工程研究院等科研創新特區,實施“科技創新提質增效計劃”,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基礎研究先鋒力量,在生物育種底盤技術、戰略性品種選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方法成果。著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積極發揮創新資源和人才集聚優勢,以“學校大平台+學院特色平台”相結合的方式,建成國家級科研平台14個、省部級科研平台120余個,形成多層次、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其中,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南方大豆創新研究院等特色平台,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聚焦農業全產業鏈技術集成問題,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科,促進非農學科圍繞“農”字凝練學科方向、延伸學科鏈條,打造“眾星拱月”的學科生態系統、“交相輝映”的交叉學科群,完善新型智庫發展矩陣,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及其團隊建成全球首個水稻無人農場,強化了農業科學與現代工科、信息科學的交叉融合,突破了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精准化作業和智慧化管理四大關鍵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和效率提升。目前,團隊已在全國16個省區市啟動建設32個無人農場。

  二是強化產學研用結合,暢通科技成果轉化“快車道”。學校積極構建開放合作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扎實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暢通科學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雙向奔赴的“快車道”,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與企業共建科技協同創新平台,主動與溫氏集團、大北農集團、長隆集團等大型龍頭企業共建50余個科技創新聯合體、15個產業學院,打通人才交流通道,共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共同推進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創新,提升企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例如,學校與溫氏集團共建“華農溫氏科技創新中心”,攻克多項核心技術,“華農溫氏模式”成為全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一面旗幟。筑牢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戰斗堡壘,擔任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盟主”,牽頭組建“1+M+N”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共同體,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創新聯合體、永根科技站、科技小院等1000多個社會服務站點,建立了“點多線密面廣”的科技服務網絡,全面夯實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戰斗堡壘。打造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的高端人才支撐體系,學校30余名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00余名廣東省產業技術專家和1300余名科技特派員、輕騎兵長期服務在產業一線,努力突破共性技術、集成關鍵技術、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例如,荔枝產業體系團隊創建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形成了荔枝栽培、保鮮、加工全產業鏈的技術集群,攻克“凍眠”和“鎖鮮”兩大核心技術,並實現產業化應用,有力促進我國荔枝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加強對外開放合作,拓展科技成果轉化“新空間”。學校積極拓寬國際合作視野,搭建國際化交流平台,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主動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台,聚焦農業科技前沿領域和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共性問題,牽頭成立農業科技領域全球性國際組織。獲批3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牽頭打造“科創中國”“一帶一路”國際農業有害生物技術綠色防控專業科技創新院和“科創中國”中國-巴基斯坦大豆產業科技創新院。加強與國際高水平農業科研機構及高校的合作交流,牽頭成立“粵港澳高校植物科學家聯盟”,與48個國家和地區的160所大學及研究機構簽訂了259份合作協議或備忘錄。推動科技成果出海落地,牽頭組建“中國-拉丁美洲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我國和拉美15個國家的72所院校及科研機構入盟,與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以及巴西、墨西哥等多國高校共建全球首批“中文+農業科教發展中心”項目,有力促進了農業科技知識與技術的跨國界傳播與應用。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