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優化培養模式 構建合理的博士生考評機制

2024年08月20日08: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優化培養模式 構建合理的博士生考評機制

博士研究生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近年來,我國博士生招生規模繼續呈擴張趨勢,截至2023年在校博士生已達61.25萬人。然而,與之相隨的是博士生延期畢業率居高不下,諸多弊端也愈發凸顯,影響了博士生培養質量。

有研究表明,學制長短、導學關系、院校培養機制等都是博士生延期畢業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包含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組織支持、評價機制等在內的培養機制不夠健全與較高的延期畢業率具有緊密關聯性。深入開展博士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勢在必行,這也是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的必然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博士生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需從培養理念、選拔機制、培養模式與考評機制等方面入手,系統改革博士生人才培養機制,著力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

堅持創新發展的培養理念

長期以來,我國博士生培養質量的衡量標准表現出知識本位、注重學術成果等理念導向。隨著理論與實踐經驗積累,博士生培養逐漸向關注創新能力轉型,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培養理念成為保障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根本前提。

首先,應尊重博士生人才培養規律,加強人文關懷。良好的心理素養是博士生在學術道路上順利前進的重要保障,通過營造充滿活力的科研環境與包容失敗的科研氛圍、給予博士生全方位支持和幫助,鼓勵博士生建立自我認同與專業自信。

其次,突出博士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博士生成長需求。在課程設置、學科建設、服務設施配置等方面充分調動博士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引導博士生參與博士生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

再次,注重培養博士生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創造性思維與獨立研究能力是博士生的立身之本,要通過優化培養條件、完善課程結構、強化社會服務等多樣化途徑塑造博士生創新能力,促進博士生實現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相統一。

完善高質量博士生選拔機制

招生選拔作為博士生教育“入口端”,對博士生培養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寬進嚴出”的博士生招生模式,雖能吸引更多具有不同背景與潛力的學生、擴大博士生教育規模,但對於部分基礎薄弱、科研志趣不高的博士生而言,可能由於難以應對研究任務而延長周期或中途退出,造成培養單位教育資源與人力資本的浪費。因此,一方面需要在質量優先、嚴格要求前提下加強對博士生招生選拔的管理,多維度、全方位考查候選人攻讀博士學位能力,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博士生“貫通式培養”,提高貫通培養項目招生比例,並完善碩博貫通培養選拔機制。根據相關統計數據,貫通式培養的博士生平均延期率明顯低於分段式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相較於統一的考試分數,招生選拔應更加關注研究生的學術素養、創新潛力與科研興趣。目前,我國一些高校的博士生招生已實行“申請-考核”制,賦予導師組與學院更多自主權,通過規范化流程對博士生專業背景、知識儲備、科研能力及興趣、心理素質等進行全面審核。此外,應強化博士生資格考試或中期考核環節的作用,提前將不適合繼續攻讀博士的學生進行制度化退出。

優化創新型博士生培養模式

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順利完成學業的關鍵要素,需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經費資助、科研合作等方面探索創新博士生培養模式,強化博士生科研能力。在課程體系優化方面,前沿的課程結構有助於夯實博士生的研究素養。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背景下,既要尊重基礎學科發展規律,設置專業基礎課程,又要注重學科交叉融合,為跨學科博士生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如日本筑波大學建立“博而專”的課程體系,實現了博士生培養基礎性、專精性與廣博性的有機結合。在師資隊伍方面,一是優化師資隊伍建設,讓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優秀學術水平與指導能力的一流教師加入博士生教育中來﹔二是增強教師對博士生培養的投入程度,讓教師深入開展對博士生課程學習、科研訓練與就業方向的指導,避免博士生因缺乏指導而陷入困境。實踐中,部分高校通過實行校企聯合、國際聯合、多學科聯合導師制等方式助力博士生成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經費資助方面,應健全博士生資助體系、加大資助力度。相關研究指出,推行“高水平效率主導型”資助有利於促進學術成果產出、加快學位完成進度。在促進交流合作方面,鼓勵博士生積極融入國際合作網絡,拓展多樣化學術交流途徑,搭建跨學科交流平台,為博士生創造高質量的科研合作機會。

構建合理的博士生考評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高校對博士生實行量化的科研成果考核標准,將論文發表作為畢業的強制性規定,嚴格把握博士生畢業的“出口端”。然而,在“不發表就出局”規則導向下,部分博士生採取追求速度與效率的“快餐式”研究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學研究陷入功利化、低質量困境。在博士學位評定方面,學位論文盲審制度雖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有學者認為,當前的盲審過於強調形式規范性與程序公正性,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論文創新性與知識貢獻的考量。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博士生就業領域多樣化與知識應用場景的復雜化,對博士生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可嘗試逐步淡化單一學術成果,尤其是論文發表量化評價標准,堅持創新價值與知識貢獻的基本原則,強調質量評價、過程評價與分類評價有機結合,以充分激發博士生創新潛能為目標,培養契合社會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

(作者:蔡三發,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