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難點如何突破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競爭力的關鍵標志,也是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主渠道。近期,圍繞研究生教育,不少高校開啟了一系列改革,無論是學制的變化、導學關系的改革還是碩博點申報程序的優化等,核心目的隻有一個——促進研究生教育更高質量發展。本版將圍繞研究生教育改革陸續推出相關報道。首期,讓我們聚焦博士生延期畢業現象的深層根源與解決之道。
“不出所料,我延畢(延期畢業)了。”面對現實,北京某高校教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吳娜竟然沒有想象中那麼驚慌。其實,一年前畢業論文開題時,她對自己順利畢業還是很樂觀的。然而,困境漸漸顯現——“我的選題理論性較強,前期知識儲備不夠,導致在文獻查找和論文撰寫上遇到了很大困難。”越來越力不從心的她,於今年3月決定延畢。
出乎吳娜預料的是,同班延畢的,遠不止她一人。“我們班一共16個人,今年隻有10人順利畢業,6人選擇延畢,延畢率接近40%。”
近年來,我國博士生延期畢業現象較為普遍,且有逐漸增多之勢。隨著博士生逐年擴招,從2011年全國招收6.56萬人到2022年突破13萬人,在校博士生人數不斷創新高,但博士“合格出廠”愈發困難。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開展的“全國博士畢業生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我國博士畢業生中的延期畢業者比例為39.7%,2021年達到49.4%。
博士生為何越來越難畢業?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難點如何突破?
嚴把博士生教育“出口”關
“博士生教育是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代表的是一所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和高度,嚴把博士生教育‘出口’關,是育人單位應盡的責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公欽正如是說。
這段時間,多所高校陸續清退一批研究生。武漢大學發布公告,由於超過最長學習年限,且長期無法聯系到學生本人,擬對3名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對在最長學習年限內未完成學業的35名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寧波大學發布《關於對超最長學習年限研究生作退學處理的通知》,54名研究生被按照退學處理……
博士生延畢現象,其成因何在?
在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余慶看來,並非所有的延畢現象都是因為培養質量不高。“一方面,我國原有的博士學制時間較短,歐美發達國家博士學制普遍在4年以上。以2021年為例,我國學術學位博士平均攻讀時間為4.7年,專業學位博士平均攻讀時間為4.4年。而2022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博士學位獲得者從開始讀博到獲得學位的時間中位數為5.7年。”
“我國博士生總體培養質量在持續提高,培養類型日趨多樣化,逐步與國際標准接軌。隨之而來的,是博士畢業要求不斷提升。”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盧威認為,“博士生教育是面向未知領域的教育階段,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博士學習階段遇到阻力的可能性顯然比其他教育階段更大”。
盧威提醒,博士生延畢率長期居高不下,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比如博士生修業年限規定與培養實踐的兼容性不足,當下博士生培養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培養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博士生擴招,是近年來的國際趨勢。”盧威介紹,《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3年我國在學博士生13.67萬人,2022年這一數字升至55.61萬人。當博士生教育的“入口”逐漸放寬而“出口”基本不變時,延畢問題就會日益凸顯。博士生大面積延畢,折射出不斷擴大的博士生教育規模與傳統的高度精英化培養模式之間的矛盾。
他進一步分析,從“入口”看,博士生教育規模擴大帶來了博士生群體的多樣化,“不同動機、不同潛質、不同基礎的學生紛紛選擇攻讀博士學位。客觀上的生源質量下降與高度精英化的博士生培養制度設計,不可避免產生矛盾。”
“當前,博士生培養過程中設計了中期考核、論文預答辯等分流機制,初衷在於分流一批不宜繼續培養的博士生,有助於提高培養質量、形成多樣化成才格局。但這種分流機制在實踐中究竟發揮了多大作用,還需進一步觀察。”公欽正坦陳。
余慶說:“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直接影響高校博士招生指標。因此,高校普遍制定了嚴格的學位論文審核制度,對外審、盲審或抽檢等級進行嚴格限定。博士生甚至導師擔心論文質量不過關,寧願選擇延長學位論文的寫作周期。”
學術論文的硬性要求,也是導致博士生延期畢業的重要原因。盧威提到,以人文社科領域為例,博士生數量日益增加、發表需求越來越大,但CSSCI來源期刊載文量逐年下降、博士生發表論文機會較少、期刊審稿周期普遍較長,博士生達到畢業要求的發文標准難度持續上升。
關注導學關系 提升學術熱情
余慶介紹,我國博士生在職攻讀學位的比例較高,尤其是專業博士學位。“他們忙於工作,無力抽身專注學業,導致難以按期畢業。”公欽正表示,“有些博士生入學時就已過而立之年,生活和工作上難免面臨各種壓力,都可能導致科研進展緩慢甚至延畢。”
全日制博士生同樣值得關注。“一部分博士生在入學之初,並沒想清未來3至4年的研究方向,缺少持久的科研規劃和學術熱情。”公欽正說。
回想自己的延畢經歷,北京某高校文科博士寇陽體悟良多。“我本科讀的是工科,碩博階段才轉到了文科,導致我缺乏基本的專業認知與學術訓練。而這一問題,也影響了我的選題設計與論文寫作進度。”
他還特別提及導學關系對博士生培養的重要影響——“在博士學位論文寫作過程中,我與導師發生了激烈的學術碰撞,特別是在研究落腳點、范式方法上,沒有達成共識。而這種分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的研究進度。”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了另一種現實存在的問題:“參與科研項目是手段、提高研究能力是目的,但在實踐中,手段與目的常被倒置,‘做項目’‘干活’本身成了目的,博士生成為‘廉價勞動力’,導師指派的一些任務與博士生個人專業或研究方向無關,甚至還有的導師扣著學生拖延其畢業,這就使得博士生個人學術志趣與導師安排的科研任務之間產生了緊張關系,影響了博士論文的研究與寫作進度。”
明確分流機制 適度調整考核要求
“解決博士生延畢率居高不下的問題,簡單講有兩種思路。一種是調整修業年限,這種做法可操作性強,但非治本之策。”在盧威看來,所謂延畢只是表象,博士生教育質量不高才是根本。
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該從哪些環節入手?
“首先要把好‘入口’關,通過改革博士生選拔機制,將真正適合讀博的學生錄取進來。”盧威表示,從過程看,需強化導師指導責任和培養單位責任,將培養質量與對導師、培養單位的考核評價緊密挂鉤。特別是要厘清參與科研項目與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走出以安排博士生“做項目”“干活”代替對其進行科研指導的誤區。
對博士生畢業的考核要求也應適度調整。公欽正指出,高校應進一步破除“五唯”評價導向,更加重視對博士畢業論文的質量考核。“可考慮降低論文發表硬性要求,或將論文發表作為博士生綜合評價體系的一個方面,而非唯一標准。”他說:“應將學位論文質量作為衡量博士生獨立研究能力與取得創新性成果的關鍵因素,凸顯學位論文創新水平在博士教育階段的決定性意義。質量過硬的論文,不管是否已經發表,都應該給予認定,作為畢業的重要條件。”
“當然,也要尊重現實,允許一部分人放棄博士學位或轉讀碩士學位。”余慶展開說:“應完善博士培養過程化考核,建立明確的分流機制。強化課程、實踐、合作研究等學術訓練,隻有通過博士候選人考核才能進入學位論文研究階段,未能通過考核的應延期考核或進行分流,避免因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導致延期畢業。”
“不能簡單以延畢與否判斷人才培養質量。”余慶表示,當前,多數高校博士質量管理以學位論文外審結果為依據,“這麼做確有合理性,但也會導致學生為順利畢業選擇‘平庸卻保險’的選題,從而錯失有重大研究意義卻需要艱辛付出的研究方向。對此,高校應樹立以培優為導向的質量觀,對具有重大研究意義的博士學位論文選題,高校應予以足夠的寬容和支持,鼓勵其延長研究周期,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
“博士生和導師之間要建立和諧高效、以信任為基礎的導學關系。”公欽正建議,在博士生入學之初,導學雙方應共同制定研究計劃和成長目標﹔培養過程中建立定期溝通制度,形成包容開放的溝通氛圍。導師要鼓勵博士生在“做中學”,通過科研實踐將學科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
(記者 晉浩天 通訊員 高祿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