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徐翌茹:

翻譯為橋,用法語講好中國故事(千行百業看海歸)

王 威
2024年07月24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徐翌茹在授課中。
受訪者供圖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翌茹曾在法國學習生活8年,回國后在中山大學從事法語教學工作。在這座歲月留痕的百年名校,一片片紅磚綠瓦背后的動人故事,陪伴徐翌茹走過了數個春秋。

“坐在第一排的中國學生”

徐翌茹本科就讀於大連外國語大學,2008年大學畢業后,她進入東北一所高校教法語。作為剛畢業的青年教師,面對台下與自己年齡相差無幾的學生,徐翌茹禁不住忐忑。在教學過程中,她意識到自己在相關知識方面還有欠缺,由此產生了前往法國深造的想法。

在裡昂,徐翌茹在這座法國東南部的美麗城市又當起了學生,她在裡昂二大攻讀語言學專業。踏上陌生的土地,有興奮也有彷徨,現實生活中的法語和書本上學到的畢竟不完全一樣,法國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也與國內大相徑庭。

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入學報到第一天就遇到了“插曲”。“法國大學沒有輔導員、沒有班主任,開學前也沒有通知報到地點,我根本不知道該去哪裡報到。好不容易打聽到學生注冊的地點后,又被工作人員告知因為沒有買保險所以不能注冊。”離家萬裡,徐翌茹在那一刻感到了無助和孤獨。

后來,每當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徐翌茹都會盡可能地向來自中國的新同學提供幫助,提前告訴他們注冊流程與所需材料,讓新生不再經歷自己曾體驗過的曲折。

語言學課程大多生澀難懂,很多專有名詞甚至連字典裡都查不到。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徐翌茹感到了很大的壓力,為了能盡快融入法國課堂,她想了許多辦法。

每次上課,徐翌茹都爭取第一個趕到教室,帶著錄音筆坐在第一排,將老師的授課錄下來,下課后再做聽寫。一堂90分鐘的課,需要七八個小時才能全部聽寫完畢。她把周末和假期基本都用在了課后復習上。

憑著這份努力,徐翌茹逐漸不再需要錄音筆也能聽懂老師的授課內容了。有些留學生開始向她借筆記,后來連法國同學都來借,因為徐翌茹記得更清晰、內容更全面。慢慢地,班裡同學都記住了那個“坐在第一排的中國學生”。

留法學人不忘初心使命

研究生二年級后,徐翌茹通過層層選拔,成為裡昂二大法語國際語言中心的一名教師,開始了在法國的教學生涯。

作為在法國教外國學生說法語的中國人,徐翌茹心裡難免緊張,這讓她在備課時更加認真仔細。時間久了,徐翌茹的課堂變得很受歡迎,不僅中國學生喜歡她的課,也有來自日本、韓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的留學生認准了“徐老師”來選課。

閑暇之余,徐翌茹最常去的地方是位於富維耶山上的裡昂中法大學舊址。她說,每當遇到中國留學生,她一定會帶學生們去中法大學舊址看看,向他們講述中法交流的歷史和前輩們的故事,鼓勵學生將留法學人的初心使命一代代傳承下去,在法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在法國獲得博士學位后,徐翌茹決定回國任教。裡昂與廣州是友好城市,中山大學的前身——國立廣東大學又曾參與籌備裡昂中法大學,這樣的深厚淵源讓她對廣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親近感。回國后,徐翌茹入職中山大學,成了一名法語教師。

一走上講台,徐翌茹整個人就充滿活力。她說,中國學生剛開始學習法語時,常會被動詞變位、陰陽性搭配、單復數搭配等搞得暈頭轉向,作為老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小語種很難”的心理,培養學習興趣很重要。

為了培養學生,她每周都會和學生見面、開組會,甚至在法國訪學時也從不間斷。

近幾年,徐翌茹指導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兩項,省級1項,校級5項。如今,中山大學與裡昂大學長期合作,簽署兩校校級框架合作協議,開展學生交換、聯合培養、教師交流等項目,聯合培養法語碩士研究生及法語專業本科生。

翻譯是溝通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橋梁。徐翌茹曾多次在法國高校、機構等參觀訪問中山大學時承擔譯者工作,有著豐富的翻譯經驗。

“譯者似乎總看起來很從容,其實這背后是十年如一日地下苦功夫。”在徐翌茹看來,譯者就像一部“百科全書”,需要學習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專業名詞,做好日常積累,才能保証良好的臨場發揮,不出差錯。

徐翌茹認為,做好翻譯工作的第一步,是自己要理解“吃透”。翻譯不僅考驗外語水平,更考驗母語水平,首先要理解透中文想表達的含義,再思考如何翻譯成目標語。翻譯工作是在兩種文化、兩種語言間游走,找到它們的對應之處,“這是一個‘經驗加思考’的過程。”

展示中國特色大國風採

去年4月7日,在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法國總統馬克龍來到中山大學參觀訪問,其間,徐翌茹擔任隨行翻譯。

在馬克龍總統參觀訪問途中,徐翌茹為他介紹了馬丁堂、惺亭、榮光堂等標志性建筑,以及中山大學的發展歷史和校園新貌。

在此之前,徐翌茹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備。她梳理了廣州與法國的交流與合作資料,把馬克龍總統自就職以來能找到的演講資料都仔仔細細聽了一遍,反復揣摩他的演講風格與表達習慣,仔細研究他的外交風格,甚至如何握手、打招呼都認真研究過。同時,法方經過的所有地點的安排與布置,都要既符合法國文化、國際慣例,也要展示中國特色、大國風採。那段時間,她認真准備著每個細節,每天隻睡兩三個小時。

“翻譯任務順利完成,我也長舒了一口氣,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我們展示了中國當代青年的精神風貌,讓世界看到了今天的中國,看到廣州,看到了一個高速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徐翌茹說。

近年來,人文交流在中法交流中的位置越來越突出,這更能促進彼此間的理解與認同。在徐翌茹看來,中法文化交流經過長期積澱,歷久彌新。近年來的交流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更廣泛影響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從而產生出更多靈感與火花。

“比如,裡昂燈光節是一個國際性的燈光節,在歐洲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個燈光節常常加入許多中國元素。2018年是廣州與裡昂締結國際友好城市關系30周年,廣州國際燈光節專門將燈光作品《雨打芭蕉》送展法國,讓更多法國市民領略嶺南風韻,我覺得這便是一場十分有趣的文化交流。”徐翌茹說。她同時表示,在中法各領域間的交流中,留學歸國人員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她也會繼續用法語講好中國故事,記錄與講述更多溫暖的友誼故事。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