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英國化學家、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

中國孩子喜愛的“化學魔法師”(環球熱點)

本報記者 劉 歌
2024年07月24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戴偉正在進行化學科普活動。
受訪者供圖

戴偉,是一位生活在北京的英國化學家。他是孩子們眼中的“化學魔法師”、學生們喜愛的“網紅洋教授”。來華28年,他先后走過中國30個省份、300多座城市,為數十萬中小學生義務科普。接受本報採訪時,他剛從甘肅回到北京:“這次我在甘肅做了4場科普活動,參與活動的有大學生、中學生,還有小學生,大家都非常喜歡。”

為之著迷——

“一個是化學,一個是中國”

66歲的戴偉,出生於英國伯明翰,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英文名叫大衛·埃文斯。“我一生中熱愛的有兩個:一個是化學,一個是中國。”戴偉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而我小時候,發現有兩個“神秘”的事,就是化學和中國。

“我發現化學真有意思,大概11歲時在家裡做化學實驗,剛開始是在廚房,父母說太亂了,讓我去花園的一個小棚子,我就在那做實驗。”戴偉說。

那時,同樣令戴偉著迷的是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初,英國幾乎沒有關於中國的新聞,我們對中國一點都不了解。1972 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帶了很多記者,突然有了關於中國的新聞。我發現,有這麼大的一個國家、這麼多人,我卻一點都不了解。對我來說,中國非常神秘。”戴偉說。聽說通過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可以讀到《北京周報》,年少的戴偉便開始訂閱。

“可以說,對化學和中國感興趣都是因為我的好奇心驅使。”戴偉說,少年時代的好奇心,成為他后來決定到中國的“初心”。

“1987年,我盼望已久的一個學術會議在南京舉辦。我終於來到中國。”戴偉說,那是第25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他作為受邀的300多名專家之一參會。這次中國之行,他去了蘇州、杭州、上海,親眼觀察中國,實地了解中國。后來,他幾乎每年都來中國幾趟,開會訪學、做學術報告、旅游。

“每次來中國,我都能感覺到,不論是在學校裡,還是在社會上,中國總有很多新變化。這對我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戴偉說,見証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他決定到中國工作。

1996年,戴偉辭去英國的工作,來到北京化工大學開展合作研究,2002年起擔任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鑒於他在科研領域的辛勤付出和特殊貢獻,2001年,戴偉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2005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提到科研成果與榮譽,戴偉總是說,這不是他個人的成績,是他和中方團隊的同事們一起合作的成果。

投身科普——

“我肯定要選擇偏遠的地方”

在戴偉的實驗室裡,滿是大大小小的化學器皿,還有一大摞獲獎証書、獎章。實驗室最醒目的牆上,挂著他和中國孩子們做科普的彩繪圖畫。畫上的戴偉,身穿白大褂、戴著護目鏡、手拿實驗器材,被小朋友們簇擁在中間,臉上綻放著慈祥的笑容。

“孩子們喜歡叫我‘外爺爺’。”戴偉笑著說。近些年,戴偉將更多精力投入科普。戴偉介紹,他第一次做科普,是在北京郊區的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慢慢地,他將科普活動的“半徑”擴大。2023年,戴偉已在中國16個省份做了130場線下講座,其中不乏一些偏遠貧困地區。“如果同時接到兩個去外地講課的邀請,一個在大城市,一個在偏遠縣城,我肯定要選擇偏遠的地方。”戴偉說。

戴偉說,他做科普有兩個目標,一是希望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熱愛化學的種子,點燃他們對化學的興趣,培養未來的化學家﹔二是通過科普,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和判斷真偽的能力。在實驗中,學生能發現化學的奇妙。正因如此,他做科普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將實驗搬進展覽館、科技館、博物館。

紅色的水柱、紫色的藥水、黑色的粉末、透明的液體、瞬間升騰白色的煙霧……這些有如“阿拉丁神燈”一樣充滿魔力的景象,都是“外爺爺”為孩子們精選的簡單實驗。

絢麗的視覺效果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伴隨著孩子們的歡呼,他接著開講“魔法”的秘密。這樣講的化學原理,孩子們一下就記住了。“懷疑”和“實驗”是戴偉科普時常常提到的關鍵詞,他告訴學生,要學會質疑、通過實驗証明觀點,這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

化學不隻在實驗室中,也在生活中。2023年,戴偉在消防救援站演示與“火”相關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明白了燃燒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同時也學習如何在火災中科學安全地自救。施展“化學魔法”前,戴偉不厭其煩地強調,一定要戴好護目鏡。這也是“外爺爺”的科普。

中國那麼大、學生那麼多,怎麼讓更多學生學習有趣的化學知識?帶著這樣的思考,2018年,戴偉開始制作發布科普短視頻。6年來,他的短視頻賬號“戴博士實驗室”吸引了很多化學愛好者。“有的短視頻有1000多萬瀏覽量,線上視頻幫助科普走進千家萬戶。”戴偉說。此外,他還嘗試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在一個科普項目中,他准備了500個實驗包,寄給參與項目的中學生,他在線上演示,教孩子們做實驗。“這樣降低實驗成本、操作簡便,隻要有一張桌子,就可以做實驗。”他說。

促進交流——

“希望中歐民眾增進了解和認識”

2020年1月,戴偉作為外國專家受邀參加中共中央、國務院春節團拜會。那次團拜會上,戴偉認識了很多外國老專家。“有一些外國老專家70多年前就來中國了,雖然他們年齡大了,現在都退休了,但是中國政府一直很重視他們。我相信,中國不會忘記老朋友。”戴偉說。

“我剛來中國的時候,有一些之前的英國同事問我,我在中國能干什麼科研?幾十年過去,中國在諸多科研領域取得全球領先的成績。現在沒人再這麼問了。”戴偉笑著說,“在中國做科研有許多獨特優勢,比如,與我合作的中方課題組,既有化學專業的人才,也有化工專業背景的,這有利於將基礎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

如今,當歐洲朋友來北京時,戴偉喜歡帶他們去游圓明園,給他們講法國作家雨果寫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從中對比曾經西方對中國的誤解和如今中國的巨大發展變化。戴偉的講解觸動了很多英國和法國的朋友。

“除了做科普,我還希望力所能及地幫助中國和歐洲民眾增進對彼此歷史的了解,更新對彼此發展現狀的認識,為歐洲和中國文明交流搭建橋梁。”戴偉說。

(實習生陳詩夢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