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塔裡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院長吳翠雲教授:

把科研成果寫在果園裡

2024年07月01日08: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科研成果寫在果園裡

盛夏6月,位於“南疆之南”的兵團十四師昆玉市,一眼望不到邊的萬畝棗園裡,一簇簇細密的棗花熱烈綻放,一縷縷棗香沁人心脾。

在這開花坐果的關鍵期,吳翠雲帶著塔裡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的科技服務團,又一次來到棗園,指導棗農開展花期管理。他們一下車,就被棗農圍得水泄不通,大家爭喊著:“吳老師,到我家棗園去看看!”

從塔裡木大學到昆玉市,600多公裡的路程,吳翠雲坐了7個多小時的車,未有停歇就直奔棗園。這條科技服務的路,吳翠雲已經奔波了30多年,那個當年風華正茂的“紅棗公主”,鬢角已生華發。

“農業科技服務這條路不好走,但要堅持走下去。幫助鄉親們增產增收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這是吳翠雲常挂在嘴邊的話。

吳翠雲的父母是支邊青年,她出生在和田地區洛浦縣,對南疆土地的貧瘠、農民的貧困有切身體會。1990年,她從塔裡木大學畢業,選擇了留校任教。在這所建在沙漠邊緣的紅色軍墾大學裡,她看到不一樣的教授風採:褲腿挽得老高,身上滿是泥點,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跟農民打成一片。很快,科技服務的種子就在她心裡埋下。

一開始,吳翠雲加入果樹專家閆春雨教授的研究團隊,從事早熟梨新品種選育。他們在2000年培育出了“新梨7號”,與當地主栽的庫爾勒香梨品種相比,“新梨7號”肉質細膩、個頭大、水分多,提前一個多月上市,經濟效益更可觀。看到果農們臉上堆滿的笑容,吳翠雲更堅定了從事科技服務的決心。

時間來到2010年。吳翠雲在結束海外訪學后敏銳地注意到,南疆紅棗栽種面積快速增加,隨之而來的技術需求也更加迫切,她果斷將研究對象從香梨轉向紅棗。

一趟趟實地調研、走訪后,她帶領團隊不斷優化紅棗“直播建園+高密化”栽培模式,第一年培育砧木,第二年嫁接就能實現挂果,建園快、豐產早,果農更早有收益,這一種植模式很快推廣開來。

此后,吳翠雲帶領團隊創建了適宜戈壁荒漠種植的紅棗高效優質栽培技術體系,示范推廣新成果新技術10余項,成果應用於兵團4個師14個團場和南疆6個縣的棗產業生產,示范推廣面積90余萬畝,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

與此同時,吳翠雲又投身紅棗品種選育。從雜交育種到多父本天然授粉建育種群體,十余年的堅守終於有了回報,她選育出6個鮮食棗優系,目前已經全面進入區域試驗。

學院的師生都知道,吳老師上課多安排在周二到周四,每到周五她就坐車出發了,直奔棗園。“從我們學校到和田、昆玉的棗園,單程需要七八個小時,周末兩天時間根本不夠用。”吳翠雲說,后來她帶領團隊建成兵團首個國家級科技小院——紅棗科技小院,每年暑假,帶領研究生長期駐扎,“手把手”“一對一”把技術送到群眾家門口。

冬季落葉,她教清園防寒﹔春季萌芽,她教摘心抹芽﹔夏季開花,她教保花保果……吳翠雲每年有100多天奔走在南疆14個農牧團場及12個地方鄉鎮間,指導幫助棗農們解決各種種植問題。

兵團第十四師皮山農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艾合麥提江·玉努斯是吳翠雲的老朋友。“吳老師一點架子沒有,無論啥時候,有問題找到她,從沒二話。好幾次,她身體不舒服,還帶病堅持給我們傳授技術。”艾合麥提江·玉努斯豎起大拇指說,與職工打交道,他們不看你發了多少篇論文、申報了多少課題,隻有為他們辦了實事,他們才認為是好專家,“吳老師就是這樣的好專家!”

如今,56歲的吳翠雲仍然奔波在科技服務一線,為果農送去知識和技能。近幾年紅棗價格走低,產業發展遭遇瓶頸,種植戶積極性受挫,她又把科研攻關重點放在棗園提質增效上,逐漸建立“疏、改、促、覆、增、節”六位一體的密植棗園提質增效技術。在她的帶領下,學院的一批年輕骨干成長起來,跟她一起奔波在科技服務一線,把科研成果寫在果園裡。

(記者 尚 杰 趙明昊 王藝釗)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