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一線教師點評2024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

2024年06月08日22:48 |
小字號

廖蔚芬:陝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學高中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今年的高考試題,在立德樹人和服務選才方面,體現得非常充分。試題材料的選擇,具有時代性,貼近現實生活,試卷的形式穩中有變,體現了考查的靈活性。下面我重點談談對全國甲卷語文試題的感受。

試題在引導教學方面有逐年優化的趨勢,增強對教材的關聯,促進教考銜接。今年高考試題,與課程標准、統編教材同向同行。試題選材涉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鄉村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生活等主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傳承文化。其中有不少內容在中學各個學科教材中都有體現,這樣的選材體現出語文學科綜合性強的特點。與課程標准、國家統編教材一樣,高考語文的設計也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本立足點,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在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的同時,考查其他三個核心素養的形成水平。例如,實用類文本閱讀是關於古建筑修繕的,與教材中梁思成《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由文到圖都關聯密切。全國甲卷文言文閱讀第11題,考點與初高中的文言文課文銜接。名篇名句默寫試題設置的旅游、觀景的情境,都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語言文字運用試題,從多個角度考查語言建構與建構的水平,關聯到學生課內所學,關聯到課文的原句。讓學生在一個熟悉的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對學生考試情緒是很有幫助的。語文是高考的第一科考試,情緒穩定有利於學生后續更好的發揮,也有利於深入思考。

目前,很多一線師生都在盡力學習課程標准,但由於各種原因,教學還常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高考試題在盡力去扭轉這種不良傾向。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統編教材使用的推進,很多高中老師心裡沒有底,不知道怎麼將新理念和新要求落到實處。高考試題在引導教學和促進改革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年的試題注重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將對知識的考查融入思維活動、情感活動中。即使要求學生有知識的回顧,也不是死板的,而是情境化的。

夏智: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高中語文特級教師

新課標Ⅰ卷的語文試題,有幾個鮮明的特點,特別能打動我。

一是親和力特別強,心中有學生,緊貼學生的實際去命題。比如說信息類文本閱讀,平時的訓練題和模擬題中的信息類文本閱讀試題經常難度很高,使用陌生的專業術語,很多同學有畏難情緒。今年新課標Ⅰ卷的信息類文本閱讀選了毛澤東主席的《論持久戰》,有高度,又清晰明白,學生作答起來會很順暢,相信以后畏難情緒可以得到一定的消解。在考場上,學生可以更好更快進入狀態。文學類文本閱讀節選的是當代作家徐則臣的散文《放牛記》,很接地氣,感情真摯,語言幽默。古代詩文閱讀也充分照顧到學生,材料是真正的淺易文言詩文。文言文中李陵的故事為中學生所熟悉,有利於學生消除對文言文閱讀的恐懼。作文試題“答案和問題”極簡、瘦身,沒有太多干擾性的語言,在簡潔中又有情境感,思維含量很高。我個人很喜歡這道題。

二是教考銜接進一步加強。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顯性的如文言文第11題,分別與教材中《老子》《孔雀東南飛》《愛蓮說》《項脊軒志》相聯系。隱性的如古代詩歌閱讀中,考查學生能否由試題給出的詩句聯想到《蘭亭集序》,聯想到《琵琶行》。這樣的試題設計能夠引導一線重視語文課文,打破刷題的怪圈,促使老師真正重視手頭的教材使用,而不是去猜題押題刷題。

三是有強烈的語文的學科特色。首先是跨學科的素材比較多,但考點設計、學生答題運用的能力依然是語文學科的。試題在打破題型界限上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信息類文本閱讀第4題體現了與語用題的融合,要求學生分析《論持久戰》中使用的設問句和反問句的論証效果。再比如,語言文字運用題採用的是“一拖五”的模式,隨文設題,因文命題。試題開放性度也非常高,如第5、9、17、22題等,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破除答案唯一性,破除思維固化,有極好的作用,可以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

總體來說,對新課標Ⅰ卷的感受:穩中有變,高站位,高質量,不斷有驚喜。

高嵩博:黑龍江省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務處主任,高中語文一級教師

我對新課標Ⅱ卷的整體感受是:注重素養,立德樹人,貼近生活,守正出新。

一是厚植家國情懷。

信息類文本閱讀材料“探月”是關於中國航天科技飛速發展。材料一的主題是第一次人類登月,都是外國人的名字,材料二和材料三談的是嫦娥四號首次月背登陸,考生能夠真切感受到中國航天科技迎頭趕上的進步,會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第5題要求學生結合材料分析“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在中國航天人身上是如何體現的,更能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文學類文本閱讀選自紅色新經典、當代小說《千裡江山圖》,寫到了青年人參加革命、在斗爭中成長、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能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古代詩歌選的是葉夢得《雨后為山亭獨臥》,詩人致力於抗金,詩中飽含愛國熱情。第16題要求學生闡釋詩中的“白頭心事” ,不僅考查對詩歌的理解,也引領考生思考,詩人為什麼“白頭”,通過知人論世,帶領考生體會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收復失地之志。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很好地體現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的命題思路。

二是教考銜接進一步強化。

信息類文本閱讀材料和統編教材必修上冊《喜看稻菽千重浪》,都體現了中國科學家的精神。與教材的銜接在文言文閱讀的考查中體現更為明顯。教師在課堂上會重點講到的意動用法、報國壯志未酬的詩歌主題等等,在試題中都有所體現。如何使用好國家統編教材,高考已經給出明確答案。

三是重視融入情境。

試題在情境中考查核心素養,這一命題思路越來越清晰:考查了什麼知識,解決了什麼問題,在什麼情境中解決的。名篇名句默寫的三道小題,每一道都有明確的情境。無論是同學們去郊游,或是爸爸牽挂旅游的女兒,還是古人寫離情,都是學生熟悉的,體現了無情境不命題的思路,也引導學生注重古詩詞的運用。語言文字運用則選擇與生活相關的內容,比如說看雲、運動讓我們心情愉悅等話題,在情境中考查學生語言積累和運用,減少死記硬背。

作為一線教師,面對這樣的試題,我會思考如何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今后將更加重視課堂質量的提升,注重幫助學生夯實必備知識,提高關鍵能力,同時也更重視學生思維的訓練。我也會思考,如何做一名好的語文老師。帶學生大量刷題猜題押題的並不是好的老師,要帶領學生用生命去感悟語文的魅力。

來源:教育部教育考試院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