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以小分子著大文章

——追憶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起鶴

2024年04月12日08:3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小分子著大文章

朱起鶴院士在工作中。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供圖

  日前,科技界傳來一個令人悲慟的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朱起鶴,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對科研的執著,對國家的奉獻,貫穿了他的百歲人生。

  傾心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

  1948年,24歲的朱起鶴來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工系潛心求學。回國后,1981年,他被調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由此開始了對分子反應動力學的深入研究。

  分子反應動力學是當代物理化學的前沿基礎研究學科。與研究物質宏觀性質的化學動力學不同,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深入到分子層面,實驗需要多種先進手段、新的理論模型和計算工具,還要根據研究內容自制儀器,所以開展研究的難度較大。

  知難而進!朱起鶴和團隊同事日以繼夜,歷經4年對所加工部件精心細致地調試和改進,使得光、機、電三大系統協同運行,終於在1985年制成分子束可轉動式激光裂解碎片平動能譜儀。試運行階段,朱起鶴精益求精,對儀器中分子束的運行方式做出一個至關重要的改進,極大提高了儀器的分辨率。該儀器的成功研制,成為1986年我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朱起鶴知道,要想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上取得進一步突破,必須借助更先進的儀器設備。

  此后20多年,朱起鶴帶領團隊密切追蹤國外儀器發展動向,細心鑽研前沿技術,不斷積累數據,修改、組裝、研制、調試儀器設備所需的配套系統,終於研制出3台大型實驗儀器,包括分子團簇串級飛行時間質譜儀、激光光解時間分辨紅外發射譜儀和瓷瓶式光電子飛行時間能譜儀,並建立了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部分。

  實驗室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在化學反應動力學領域研究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度,在國際化學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依托實驗室已有的幾台大型儀器,朱起鶴又加快研究步伐,建立了4個研究小組。各小組各自開展一批重要基礎研究項目,取得了許多高水平研究成果。

  耄耋之年,耕耘不已。

  1995年,朱起鶴仍深扎科研一線,孜孜不倦參加實驗和理論研究,並親手設計出大型儀器——反射式飛行時間質譜儀,使儀器的分辨率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進入21世紀,他在82歲和92歲高齡又分別設計研制成功新型飛行時間式分子光解碎片平動能譜儀和新型離子成像式分子光解碎片平動能譜儀兩套儀器設備。這兩套設備均創新工作原理,具有結構簡單小巧、操作方便、性能先進等優點。

  生命不止,奮斗不息。朱起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老一代科學家們對科研的專注與熱愛。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如果說,持之以恆、鍥而不舍是朱起鶴的科研信條,那麼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就是他的品格底色。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日以繼夜地做實驗已是家常便飯。有時候,一個數據就需要積累幾十到幾百萬次,有的實驗要花幾個晝夜才能完成。朱起鶴總是早到晚歸,徹夜跟班,認真細致地安排工作。

  一個實驗成功了,他就和大家興奮地分享那種“隻有研究人員才能體會到的幸福”。一旦實驗出現問題,哪怕是人為原因導致,他也不會嚴厲指責,而是耐心地找出錯漏,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后期實驗室課題組增多,朱起鶴也會參加不同課題組的實驗討論,從不懈怠。

  朱起鶴以身作則的精神不僅體現在科研工作中,也內化於治學育人上。

  對於學生提交的待發表論文,他反復修改,嚴格審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確保實驗結果真實可信,防止出現浮夸不實之詞。

  對於學生提出的新想法,他都很重視並予以鼓勵。要求他們做到手腦並用,能夠拆裝和改進實驗儀器的同時,獨立整理分析實驗數據。

  然而,在收獲成果時,他卻選擇退回到團隊大后方。得獎時他要求將自己的名字往后放,文章署名時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不顯眼的位置上。

  以慷慨之心回饋社會

  朱起鶴躬耕教育數十載,除了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更是貧困學子的圓夢家。

  一向生活簡朴的他,在社會捐助方面毫不吝嗇。

  他曾自掏腰包創立助學金,資助母校耀華中學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他說:“12000元平攤到20個學生身上,每人600元,不多,卻可以讓這些品學兼優學生的學業得以繼續。”

  他向北京新圓明學院捐資18000元,資助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10位貧困學生,並鼓勵他們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努力鑽研,學好本領,建設祖國,建設家鄉。

  2012年,他還專項資助哈爾濱工程大學來自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學業。在他看來,扶好學子的貧,助好學子的困,就是在為將來促進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儲備力量。

  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的30多年裡,朱起鶴捐款不計其數。2013年蘆山地震后,他一下子捐出幾萬元支援災區人民。2014年,在中國科學院計生辦組織的捐款活動中,他將每年1萬元的捐款提高到2萬元,深深感動了廣大科研人員。

  2012年12月,朱起鶴偶然在電視上了解到全國約有600萬塵肺病患者正面臨死亡風險,需要盡快救治。經過多方尋找,他找到了救助塵肺病患者的愛心人士,表示希望能為這個群體出一份力。說罷,他從包裡拿出10萬元。

  “當時我們把他送到樓下,發現這位捐款10萬元的老人,竟是頂著寒風騎著自行車找來的。”接待他的愛心人士回憶說:“老人身體太單薄,大家目送他騎著自行車,搖搖擺擺,消失在街頭。”(實習記者 薛 岩)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