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造福百姓起高壩 科技報國鑄豐碑

——追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伯芳

2024年03月01日08:5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造福百姓起高壩 科技報國鑄豐碑

朱伯芳院士。受訪單位供圖

江水東流湖水西,水邊花落夢回時。近日,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我國水工混凝土結構理論奠基者和開拓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伯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這位水利界一代宗師再也聽不到水流淙淙了。

談及我國水利水電事業,就繞不開朱伯芳。他長期從事水工結構工程研究,開創了多個第一:參加了我國首批三高壩(佛子嶺壩、梅山壩、響洪甸壩)的設計,首創大壩混凝土標號分區技術﹔首創混凝土壩溫度應力理論體系,解決了“無壩不裂”這個世界性難題。

在業內,朱伯芳被譽為“中國水利水電界的瑰寶”,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曾稱他為“一代宗師”。

參與治淮工作踏上水利路

1928年,朱伯芳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祖父是清末秀才,在家鄉教私塾。父親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

幼年時,朱伯芳先在祖父私塾誦讀四書,后就讀於江西余江縣立小學、省立九江中學、余江縣立中學、省立南昌一中。他學習刻苦,各科成績優異,初中時獲“贛東才子”的雅號。

1948年夏,朱伯芳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成績名列土木系第一名。1950年,淮河發生嚴重水災,中央決定治理淮河。1951年9月,還在讀大四的朱伯芳到治淮委員會實習,被分到佛子嶺水庫技術室設計組,參加中國第一座混凝土壩——佛子嶺壩的設計。當他們到達佛子嶺工地時,連拱壩的方案還沒有最終確定,而且除了汪胡楨院士在美國留學時見過大壩外,其他沒有一個人見過。

沒有設計經驗、沒有技術資料,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他們不懂就學,刻苦鑽研,學懂就干,從來沒有休息日。朱伯芳推導出連拱壩的設計方法,解決了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施工期間,他首次提出了大壩標號分區的新理念,節約了大量水泥。這一技術一直沿用至今,已成為全世界採用的壩工技術。

1954年5月,朱伯芳被調到梅山水庫指揮部工程技術科,負責設計梅山壩。1955年8月,朱伯芳參加響洪甸壩設計,任響洪甸水庫設計組長,與曹楚生、周允明一起主持響洪甸壩的設計。

多年治淮工作的鍛煉,使朱伯芳由一個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成長為一位水利工程師,結下了與水利水電事業的終身之緣。

“我個人決心刻苦學習,認真工作,在工作中把自己鍛煉成世界一流的壩工專家。”這是1956年國家號召向科學進軍,當時在治淮委員會工作的28歲朱伯芳作為優秀青年技術人員在誓師大會上的發言。

這句誓言,也成了他一輩子的追求。

解決大壩裂縫難題

無壩不裂,是長期困擾水工界的一個世界性難題。在佛子嶺、梅山兩壩設計和施工中,雖然參照國外文獻,採取了一些簡單的混凝土溫度控制措施,但實際工程中大壩還是出現了不少裂縫。這使朱伯芳意識到溫控防裂是混凝土壩的一個重要問題。

1955年,朱伯芳在國內首先開始了混凝土溫度應力和溫度控制的研究領域,發表了我國混凝土壩溫度應力方面的第一篇論文《混凝土壩的溫度計算》。經過佛子嶺、梅山和響洪甸三個工程的鍛煉,朱伯芳具備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他決定向大壩裂縫這個世界難題進軍。

經過多年實踐,他設計了混凝土大壩溫度應力的精細算法和軟件,首次提出混凝土大壩溫度控制三准則。准則一“全面控溫、長期保溫”﹔准則二“早冷卻、小溫差、慢冷卻”﹔准則三“適當控制冷卻層高度”。實踐表明,溫控三准則對於混凝土壩的溫控防裂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

“逆境中不妄自菲薄,順境不妄自尊大,明確方向勇往直前”,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回到實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朱伯芳帶領團隊終於建立了混凝土壩溫度應力完整理論體系,解決了大壩裂縫這個世界級難題。

不止於此,他和團隊還首創拱壩優化的數學模型和解法並應用於100多個工程,其中包括世界最高的三座拱壩,節省投資10%—30%﹔首創混凝土壩仿真分析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壩應力分析水平﹔首創混凝土壩數值監控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壩安全監控水平。

搞科研要勤於思考

關於如何搞科研,朱伯芳給出的答案是勤於工作、勤於學習、勤於思考。

70歲以前,不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他每天都工作11—12小時。那些年,大多數休息日,朱伯芳都是帶著開水和饅頭在北京圖書館查閱國外科技文獻。偶爾周末陪妻子逛街,也會帶著小板凳和書。妻子在商場裡買東西,他就坐在門口看書。在北京多年,朱伯芳沒有去過長城,不是不想參觀,而是舍不得寶貴時間。

朱伯芳的兒子說:“父親一生的成就,幾乎就是在學習思考中完成的。”正是勤於思考、享受思考,朱伯芳不斷提出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理念,踐行著他“來自實際、高於實際、用於實際”的科研理念,始終忙碌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

為了摸清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他幾乎跑遍了國內所有混凝土壩工地﹔面對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他廣泛涉獵其他相關學科,跟蹤國際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他緊密聯系實際,勇於開拓,不斷在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科研和施工方面取得一系列開拓性成果。

對青年科技工作者,朱伯芳總說,要勤於工作,勤於思考。經驗的積累,認識的深化,都與所完成的工作量成正比。同時,不能滿足於簡單地完成任務,要追求工作的至善至美﹔當計算或試驗中出現一些異常現象時,不要輕易否定,要仔細分析,它們往往蘊育著一些新發現、新成果。

(記者 付麗麗)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