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高校博物館汲取歷史智慧

2024年01月26日08: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高校博物館汲取歷史智慧

收藏於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的遼代銀絲網格木圍棋盤。資料圖片

“北京大學藏古代外銷瓷”特展上的展品景德鎮窯青花折枝花卉紋八方玉壺春瓶。資料圖片

編者按:

近日,多所高校陸續發文,明確向社會開放校園。在校園游中,高校博物館受到越來越多游客青睞。這些藏在大學裡的博物館有哪些特色?我們邀請五位高校博物館館長推介“鎮館之寶”,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精美藏品 點燃熱愛地學的火種

講述人: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 單玄龍

冬日的長春寒氣襲人,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裡卻格外熱鬧。今年1月18日到2月1日,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地質博物館坐落於吉林省長春市標志性建筑地質宮內,設有地球奧秘廳、生命起源與進化廳、礦產資源廳、奇石和寶玉石廳、恐龍廳5個展廳,具有完善的藏品體系,岩礦化石標本門類齊全。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吉林省出土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長春龍、巨型鸚鵡嘴龍和嘉蔭卡龍化石骨架,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噴出的原油,還有地質月球儀等很多“地質寶貝”。

嘉蔭卡龍化石骨架是館內不容錯過的寶貝。1990年,原長春地質學院恐龍挖掘隊在黑龍江嘉蔭縣龍骨山進行野外挖掘工作,修復裝架了距今6500萬年白堊紀末期的嘉蔭卡龍化石骨架。這兩具化石骨架一大一小,如同一對母子,是我們博物館的珍貴藏品。

生命起源與進化廳內有一塊蜻蜓化石,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保存得十分完整:頭、胸、尾部分明,整體形態優美,翅膀上脈絡清晰,讓人聯想到它翩翩起舞的模樣。蜻蜓本身具有飛行的習性,難以形成化石,同時化石的保存與發現極為困難,使得這塊蜻蜓化石成為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寶。

走進礦產資源廳,一桶石油引人注意,這是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噴出的原油。上世紀50年代,我國還沒有掌握先進的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石油供給極為短缺。在緊要關頭,老一輩地質學家和吉林大學地質勘探學者展開了區域勘探,參加了大慶石油會戰。1959年9月,鬆遼盆地第三口基准油井噴射出工業油流,標志著大慶油田被發現。如今,這第一股石油被保存了下來,向人們訴說著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跡和中國科學家勇於攻堅克難的精神。可以說,我們博物館精美藏品的背后,就是一代代地質學者接續傳承的精神結晶。

今年博物館開放期間,我們組建了專業教師擔任團體參觀講解員,還有吉大的志願者們向觀眾普及專業的地學知識。我們還新增了珍貴的南極石和鸚鵡嘴龍化石等新藏品。這些藏品具有重要的教學和科研價值,更是點燃人們心中熱愛地學的火種。

創新展陳 弘揚生態文化

講述人:東北林業大學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館長 田海

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於一身的大寶庫。我們博物館是我國高校中第一家以森林為主題的專題類博物館,自2013年6月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以來,共接待參觀者近30萬人次。

現在,來館的年輕游客較多,他們更注重體驗式逛館,這也倒逼我們以年輕人樂於接受的方式策劃展覽。例如,2022年的“中國森林分布”數字化展,通過科技手段將真實場景以仿真建模的形式呈現,組成立體畫面,展示祖國壯美山川,使觀眾沉浸在“人在林中游”的意境裡。

館內的國家二級文物元代雕花木榻十分珍貴,木榻表面朱漆褪色,擋板雕刻牡丹、鹿、孔雀等寓意吉祥的圖案,墓志保存較完整。木榻雖殘,但未影響整體紋飾和木榻結構。這個藏品很好地詮釋了“森林與傳統家居”主題內容。我們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還原當時的文化和典故,讓觀眾穿越時空感受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

“和美境界,鹮臨森博”也是我們館的特色展項。我們採用數字多媒體融合、半景畫與傳統的實物仿真技術布展,整個展項的布景取自朱鹮的最初發現及保護地點——陝西省洋縣。1981年我國科學家在洋縣發現僅存7隻朱鹮。在我們的展項中有7隻朱鹮標本,寓意著如今的朱鹮是由這7隻繁衍發展而來。

近年來,我們還以“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森林文化”為主題持續開展植物、動物、木作等系列科普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此外,我們博物館還為教學科研提供實踐平台,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在人與綠的互動中,讓更多人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秦腔悠遠 歷史長河中聲聲不息

講述人: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副館長 李一鳴

陝西秦腔博物館是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由西安交通大學和陝西省文化廳共建。2009年9月對外開放以來,博物館從秦腔流播和歷史沿革、秦腔編導與表演藝術家、秦腔班社、劇目文典、樂器、妝容、服裝與道具、陝西木偶和秦腔經典劇目劇情等方面,系統展示著秦腔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

走進展廳,一張拜師合同赫然陳列,它的“主人”是有著“秦腔皇后”美譽的余巧雲。余巧雲學藝中、出師后直至婚嫁的學習和報酬在合同中都做了嚴格約定。可以看出當年秦腔傳承的嚴謹和庄重,正是這份對於藝術的敬畏成就了余巧雲卓越的表演藝術。

我們還把秦腔表演藝術家張寧忠創作並捐贈給博物館的秦腔臉譜冊頁精心裝裱展示。秦腔臉譜作為秦腔戲曲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比京劇臉譜更加復雜和原始,細碎的眉眼花紋、歪臉等不對稱的形式使它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張寧忠繪制的臉譜充分體現了秦腔臉譜這一特點。我們館的藏品大多為老一代表演藝術家所捐贈,搜集和整理老藝術家的表演藝術資料也是我館館藏和展覽的特色。

博物館還設有秦腔互動展演廳,通過觸摸點播試聽和投影互動演示等方式,觀眾可以動態感受並參與秦腔表演藝術。我們還組織舉辦“秦腔進校園”、秦腔文化專題講座等100多場活動。

人文學院吳小俠老師的“秦腔藝術與文化傳承”課程就在博物館中進行現場教學。青年學子置身博物館實景課堂,觀看展覽實物,以多媒體交互式體驗等多種形式,近距離地欣賞藝術瑰寶。不少同學表示,身臨其境學習了解秦腔藝術,收獲很大。

如何讓青春力量與傳統藝術互相碰撞?我們指導建設了一支120名志願者參與的團隊——文博學社,不僅提供講解服務、展館引導服務,還進行宣教活動、策展布展、文創產品開發等。志願者王紫怡同學說:“我們青年學子能夠做的,是多一份關注和了解,讓文化的火苗繼續燃燒。這樣,秦腔才能在歷史長河中聲聲不息。”

截至目前,秦腔博物館已接待50余萬人次參觀,還被授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戲曲保護與發展基地”,成為研究保護秦腔的重要陣地和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我們要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他們接觸秦腔、了解秦腔,讓秦聲更亮、秦音更壯。

方圓乾坤 講好“大思政課”

講述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貨幣金融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 白學娟

中國貨幣金融歷史博物館的建立,得益於2004年武漢資深錢幣收藏家鄭開順先生的捐贈。博物館有5000余件藏品,包含古今中外的貨幣、金融史料等文物,每年接待參觀人數超4萬人次。

我們館的藏品十分豐富,從夏朝時的原始貨幣海貝,到現在正在使用的錢幣均有收藏,沒有斷代。這些錢幣是生動反映我國貨幣歷史演變進程的史料佐証,也讓歷史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到的共同記憶。

每一件貨幣藏品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大背景,背后都有精彩紛呈的故事。比如,在主題為“紅色金融”的第六展廳,一張抗日戰爭早期陝甘寧邊區發行的“延安光華商店代價券”,生動體現了我們黨在金融斗爭中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去年12月,湖北省“百校百館”平台上線,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藏在“深閨”裡的中國貨幣金融歷史博物館。前來參觀學習的孩子們,能從貨幣材料、幣值和制作工藝中了解歷代王朝的盛衰強弱,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當書本裡的故事變成眼前的文物,孩子們的興趣被極大地激發了。

以前,線下展廳受到空間限制,很多藏品隻能存放在庫房。線上展廳可不一樣,數字賦能博物館,讓我們擁有了一座豐富多彩的雲端數據庫。2017年至今,從“魔牆”互動設備到線上虛擬展廳,從二維碼智能導覽到文博資訊一體機,從藏品數字建檔到覆蓋藏品工作全流程的管理系統……我們不斷提升博物館的智能化水平,豐富觀眾的觀展體驗。

依托優質的博物館資源,我們積極培育學生們的文化素養。我們組建的社團“文物鑒賞與講解協會”裡,活躍著不少學生志願者,他們不僅為參觀者提供專業又有趣的知識講解,還積極參與湖北省博物館、武漢革命博物館等場館的志願講解活動。

錢幣的方圓乾坤裡,藏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寶貴智慧。展望未來,我們要以數字化建設為契機,搭建開放的高水平研究平台,講好博物館裡的“大思政課”。

用心傳承 感受傳統醫學魅力

講述人: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博物館館長 邱崖

我們博物館位於福建中醫藥大學旗山校區,造型獨特的建筑、豐富多彩的展品,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打卡,一探中醫藥學從形成到繁榮、從繼承到創新的軌跡以及醫史文物背后的故事。

博物館共分三層,常設陳列有醫史館(含閩台醫藥文化展區)、人體生命科學館、中藥館、校史館以及中央蘇區(福建)醫藥館等,現有館藏醫史文物展品7221件(套),各種動植物標本、礦物標本、中藥飲片、中成藥等4000余件。

“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在中藥標本展區,展出常用中藥材620余種、珍貴藥材近60種、礦物類藥材近80種、海洋類藥材近300種,凸顯了“閩台優勢特色中藥”“畬族醫藥”“海洋類藥材”及“蛇類藥材”等福建省中醫藥的區域特色。

在醫史館內,藏著一件漢代青銅博山爐。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是中國漢、晉時期民間常見的焚香所用器具。很多游客告訴我,看到這件博山爐,仿佛在與漢代的能工巧匠對話,古代的煙雨雲山呈現在今人面前。

我們博物館還有一大特色,就是擁有許多與藏醫學相關的藏品,例如全套80幅的醫學挂圖——曼唐。曼唐是為了解釋藏醫藥經典《四部醫典》等著作而繪制的醫學挂圖,全套共有5000多個繪畫單元,是集學術性與藝術性於一身的藏醫學珍貴代表。在醫史館內懸挂著其中第36幅挂圖“醫療器械”,描繪了放血、穿刺、切、割等藏醫外治療法中用到的醫療用具。同時展廳還展出一套藏醫外科手術器械實物,整張牛皮內包裹著68件各式器械,器型精美,保存完好,是難得一見的清代藏族醫師用於外科治療的實用器。通過這兩件展品,可一窺高超的藏醫技藝。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弘揚中醫藥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希望通過一件件展品,吸引更多青年共同守護這些寶藏,傳承好中醫藥文化,讓中醫藥更好走向世界。

(項目團隊:記者 張勝、任爽、張士英、王建宏、張銳、馮家照、高建進 通訊員 蘆猛、王梓楠、劉欣然)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