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留美海歸李崢——

創業在粵港澳大灣區

王 威
2024年01月24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李崢(中)與同事在工作。
  受訪者供圖

  在廣東省珠海市高新區,一片佔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建筑已見雛形——這是珠海通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於2022年11月奠基的創新基地項目,建成后的“未來工廠”將用於神經血管顱內植介入醫療器械研發和生產。

  留美海歸李崢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從事醫療器械研發制造已有10余年,自主研發產品36項,其中取栓支架曾獲評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產品”。他說,作為留學歸國的創業青年,要努力搭建起“醫工合作、產學研用”的企業橋梁,“勇於挑重擔、啃硬骨頭、接‘燙手山芋’。”

  

  從“5人”到“400人”

  2004年,李崢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項研究機械工程學。“我們十分珍惜在海外學習的機會,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裡度過,全身心地投入實驗研究中,對知識如飢似渴。”李崢說。隨著研究深入,他的科研成果在多個國際期刊得到發表。

  “我女兒當時剛出生,對我來說,學習和養家的雙重壓力一下子增大了。雖然教授幫忙提供了一份助教的工作,但每個周末,我依然需要去刷盤子、送外賣來補貼家用。當時確實挺辛苦,但可愛的女兒也讓我激發出了拼勁和闖勁。”那段艱苦而溫馨的經歷,讓李崢記憶深刻。

  2007年博士畢業后,李崢進入全球知名醫療器械公司擔任項目主要負責人和研發人員,積累了產品研發與生產制造方面的經驗,這為他之后創業打下了基礎。

  彼時,全球醫療器械行業發展進入井噴狀態。一些外國企業快速擴張,國內高端植入醫療器械領域幾乎被進口產品壟斷,在心腦血管領域也是如此。當時,國內腦血管介入器材嚴重依賴進口,價格昂貴得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李崢迫切希望能盡自己所能改變這一現狀。

  2016年,在珠海高新區政府引入科技創新企業政策的扶持下,李崢創立珠海通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國產替代進口的植入介入醫療器械賽道。

  公司剛成立時初創團隊隻有5人,辦公場地不到200平方米。辦公桌是借用的,一張舊沙發還是別人留下的,沒有實驗和研發場地,隻有幾台舊電腦……“有一次出差,為了節省開銷,我們住在郊區便宜的快捷酒店,轉了2次公交、3次地鐵才到目的地。當時同行的一名伙伴現在已成為我們公司的副總工程師了,那段共同奮斗的經歷,讓我們成了最好的兄弟。”回想起創業初期那段艱苦的日子,李崢感慨不已。

  2018年,李崢帶領團隊研發的取栓支架產品進入臨床階段,需要生產一些臨床樣品,剛好公司招來了第一批生產和質檢人員,大部分是應屆生。為了更好地理解產品生產過程,李崢將他們送去杭州學習。“當時團隊人少,應屆生剛入職就被外派,差點被家長誤以為是‘傳銷組織’。”后來,這些團隊成員受邀參加公司上市敲鐘,李崢再次帶著他們去了杭州。“回頭看這些,會覺得特別而珍貴。”他說。

  創業多年來,李崢很少有休息的時候。他花費大量時間研究多種顱內血管疾病的手術案例、治療策略以及介入治療的器材選擇,努力攻克技術問題。他說:“腦血管病治療是與死神賽跑,早一分鐘有研發成果,就能早一分鐘造福患者。”

  專注於研發工作

  如今,公司已經發展到近400人的規模,研發人員佔1/4,其中高學歷人才佔到70%以上。短短幾年時間裡,公司迅速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李崢帶領團隊以珠海總部為依托逐步向外擴展,在廣州、杭州、蘇州建立了研發中心,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銷售辦事處。截至去年8月底,已經獲得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証12張,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証2張,3個產品獲歐盟CE認証。

  “近年來,國家對醫療器械創新產品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性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對我們研發型企業是機遇也是挑戰,要求我們得更加努力,與國際產品拼研發、拼質量、拼速度。”李崢表示,一方面,公司正深入挖掘臨床需求,快速打造差異化創新產品,滿足多樣化的治療需求。另一方面,為繼續保持穩定的生產質量和效益,團隊也在研發及制造環節中,搶抓多款新上市產品的量產及成熟產品的產能擴充。在立足本地化運營的同時,李崢也更加注重海外市場,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如今,公司正探索全新商業模式,利用自身技術平台和生產制造能力,與海外品牌開展合作,帶來更多增長機遇。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青年人才要敢於創新創業,敢於將自己的創新想法轉化為現實。”李崢說,“要著力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促進技術成果落實到產業上,努力實現國產替代與產業突破。”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