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著力提升廣大青年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2024年01月15日08:1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著力提升廣大青年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1月13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福宮展廳,來自山西太原小店區育才小學的六年級學生范琳雲向觀眾們展示了一尊約20厘米高的泥塑菩薩像。奇特的是,這尊塑像沒有頭,其頭部形象由紙板上的投影補全。原來,這個塑像的原型是天龍山石窟第21窟的北側菩薩像,菩薩像的頭部在20世紀流失海外。范琳雲和同學們想出了“用投影補全文物形象”的點子,並手工制作了這件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作品。

“許多文物對光敏感,所以我們的‘投影法’還不能用到現實當中。我想在未來發明一種還原度更高、又不傷害文物的投影技術,為這些殘損的文物帶來新生。”范琳雲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和范琳雲小組的這件作品一同在故宮亮相的,還有數十組青少年文化科技作品。其中既有中小學生的創意作品,也有職業院校學生打造的精美工藝品,還有高等院校科研團隊推出的與文博相關的高技術項目。本次青少年文化科技作品展以“數字中國 文化傳承”為主題,是2023年度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第四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的一部分。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大四學生李永進的得意作品《川跡》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李永進介紹說,《川跡》是一套紫砂茶具,他在設計這套工藝品時融合了無錫本地的傳統陶瓷技法和審美元素,茶具表面有一條條類似河道的凹痕,既有剛勁之姿,又不失柔美之態。李永進說,這套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現代作品具備規模化生產以及商業化銷售的潛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彭泓博參加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的“少年說”活動。作為學生代表,他在演講中介紹了其所在團隊如何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應用到智慧博物館文化敘事中。彭泓博說:“依托博物館原有的海量文物數據,我們對博物館藏品、文化和數據等內容進行解析和整理,構筑博物館的數字信息平台,為每一位游客提供獨一無二的游覽體驗,讓文物開口,讓史實重現,讓觀眾穿越時空近距離與文物進行對話,多維度多層次地展現文物蘊涵的底蘊。”

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張碧涌在出席論壇時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重塑人類社會發展圖景。去年以來,科技日報社開展了‘以創新文化軟實力涵養科技硬實力’的重點問題調研,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如何提高廣大青年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今天把這些調研結果和大家分享,就是希望青少年堅定創新自信,早日成長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建設科技強國的舞台上建功立業。”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論壇上表示:“故宮博物院將繼續結合新的時代特點,深入挖掘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更多數字文化內容走進公眾生活,在少年心中生根發芽,以數字科技助力文化基因代代傳承。”

作為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范活動,科技日報社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已經舉辦了7屆,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學生參與,形成了“追求真實、注重協作、關注社會”的賽事特色。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由科技日報社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堅持“傳承、創造、融合”的理念,力求用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

(記者 孫明源)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