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這堂傳統樂器公開課為何受歡迎

劉 洋
2023年11月29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期,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上,眾多網友圍觀並點贊一檔中國傳統音樂公開課。這就是由中國之聲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聯合推出的節目《樂動中國:中國傳統樂器公開課》(以下簡稱《樂動中國》)。該節目通過學者講解、藝術家演奏、主持人訪談的形式,闡述中國傳統樂器的歷史演變及文化內涵,播出過半便5次登上微博熱搜,累計直播觀看量超2000萬,全平台閱讀量超3.5億。

曾經被認為“曲高和寡”的傳統樂器,為何能在這檔節目中出圈且贏得年輕人的喜愛?

首先,這堂傳統樂器公開課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成就。樂器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載體,以樂器為對象,可以較為直觀地了解其音樂表現力及其承載的工藝水平、審美趣味和相關文化生態。樂器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當傳統音樂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樂器的制作和演奏變得更為精致、繁復,由不同樂器組合成的樂隊也更具藝術表現力。所以,樂器的產生和演進,既得益於生產力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又反過來體現著文明的成就。《樂動中國》選取骨笛、編鐘、鼓、編磬、箏、塤、箜篌、篳篥、阮、古琴、琵琶、二胡、嗩吶等具有深厚歷史價值和文化積澱的樂器,以兼具藝術性和學術性的制作理念,呈現出一條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脈絡。在演奏展示環節,各領域代表性藝術家通過獨奏、合奏等形式,將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民間的非遺傳承人,還是藝術院團的職業演奏家,都對傳統音樂有著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對傳統樂器蘊含的文明基因進行了生動詮釋。

其次,這堂傳統樂器公開課與當下的生活、人們關心的熱點密切相關。《樂動中國》所涉樂器多為民間常見品種,具有一定的民間基礎,無論是笛簫、古琴、琵琶、二胡,還是嗩吶、揚琴、古箏、管子,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婚喪節慶、信俗聚會,還是戲曲、曲藝表演,傳統樂器都不可或缺。即使是歷史上常用於宮廷禮樂的編鐘、編磬,也因其具有中華文明的象征意義而被大眾所熟知。在展示編磬時,節目從成都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第一聲音符源自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石磬說起﹔在展示古箏時,節目再現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王亞平在空間站以古箏彈奏一曲《茉莉花》的經典場面。這些都勾連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再次,這堂傳統樂器公開課在傳播上注重新穎、年輕態表達。當下,手機成為大眾,特別是年輕群體溝通信息、學習娛樂的主要媒介。《樂動中國》突破既往的播出形式,通過央視頻、雲聽中國之聲直播間,同步推出音視頻直播,使受眾群體能夠從不同的傳播媒介獲取節目,在傳播形式上呈現出多樣態特點。廣播節目的講述者從幕后走到台前,通過手機,以視頻的方式進行面對面交流。直播結束后,節目還針對年輕受眾群體,將各期內容進行精編,在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推出系列短視頻,如《聽,這穿越8000年的玄妙樂音》《塤,大地之音》《“一鐘雙音”有多玄妙》《箜篌,古老又年輕》《冀中笙管樂,民間“音樂會”》等,均有較高的點擊量。雖然節目冠以公開課的名稱,但充分考慮年輕群體的習慣與偏好,通過故事穿插、創新展示、互動交流等形式,將知識性內容以更符合當下受眾需求的方式組合起來。比如,每期節目開播前,圍繞該期樂器,設計3道有趣的選擇題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並邀請網友作答,增強了節目的參與性、互動性,讓中國傳統樂器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走近年輕人。

中國傳統音樂植根於悠久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時間裡,經過不斷創造、吸收、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審美特征、獨特表現形式的完整體系。《樂動中國》的熱播,是講述者學術積累、表演者藝術水准、編創者精心制作共同作用的結果,更受益於中國傳統音樂豐富的形態和深厚的內涵。在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時代潮流下,我們期待有更多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主題的優秀節目出現。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依環、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