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為世界培養更多“知音”

——一場關於國際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對話

本報記者 盧澤華
2023年11月10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參加國際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論壇的4位對話者在分享觀點。
  論壇組委會供圖

  2023國際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論壇日前在浙江寧波東錢湖畔舉行。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希臘前總理喬治·帕潘德裡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和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名譽院長袁明在高端對話環節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在國際教育合作及人文交流領域,他們是深耕數十年的探索者和推動者。如今,在中國扎實推進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的背景下,他們又有哪些新思考?4位對話者不約而同提到了3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多樣性

  ——“維護多樣性,要學會交流和傾聽”

  “多樣性十分重要,有多樣性才需要交流。”龍永圖回憶起50年前求學英國的歲月。作為公派留學生,他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明白世界具有多樣性——同學來自全球各地,要想建立和諧關系,就必須學會尊重和包容。”龍永圖開始明白:世界文明是個百花園,無論教育、人文還是其他領域,都必須尊重多元,互學互鑒。

  袁明和龍永圖有著相似經歷。上世紀80年代初,碩士畢業的袁明遠渡重洋,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對美國學者因交流的缺乏造成對中國的誤讀誤解深有體會。

  “怎麼才能相互理解?”這是袁明一直思考的問題。2016年,袁明擔任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這是一所旨在用國際化教學方式,培養溝通中國與世界人才的教育機構。此后幾年間,學堂接收了82個國家和地區的780多名外國留學生。

  “他們有著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母語、不同的文化……維護多樣性,要學會交流和傾聽,尊重不同觀點和聲音,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國際化教育的價值和魅力。”袁明說。

  對袁明的觀點,帕潘德裡歐也有感觸:“多樣性面前,不交流就會成為孤島,隻有推進教育和文化交流,才能打開世界之門。”他以古希臘文化為例:“古希臘人熱衷旅行,從世界各地學到不同文化,又通過教育將智慧代代相傳,思想和文明就這樣在交融和進化中結出碩果。”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博科娃長期致力於推動國際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她特別提到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是促進不同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這需要發揮教育和文化的力量,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關鍵詞二:共同體

  ——“教育合作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共同體意識”

  對話中,龍永圖分享了一位美國歌劇教師的故事——在中國東南部一次巡回演出期間,這位教師頭一次聽到“知音”一詞,它用來描述最了解你的人,“知”字表示“理解”,“音”字代表“音樂”。這位歌劇教師感慨:利用藝術、體育、文學等形式促進相互理解往往更能深入人心。

  龍永圖說:“人們往往通過政治、貿易和安全視角看待國際關系,但教育和文化視角亦不可或缺。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民心相通,培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龍永圖的故事有關音樂,袁明則分享了一個關於美術的故事:燕京學堂2019級的美國學生雅各布,用油畫手法畫了一幅《千裡江山圖》,讓這幅中國古典名作以西方美術形式再現靈韻。

  “當美被傳遞時,傳遞本身就很美,這是一種超越一切的文化交流之美。”袁明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需要通過一個個人、一步步實際工作來實現。”

  沿著“傳遞美”的話題,帕潘德裡歐從一隻花瓶談起:“所有美學的形成都離不開教育和文化交流。希臘陶土工藝盛產美麗花瓶,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就是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

  “美學如此,其他領域又何嘗不是如此?”帕潘德裡歐將話題外延拉開:“如今,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等許多共同問題。良好教育的標准之一,就是要培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凝聚集體智慧,探索應對之道。”

  探尋人類共同問題的解決之道,是博科娃一直努力的方向。這些年,她為國際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等議題四處奔波。在博科娃看來,縮小地區之間的教育鴻溝,就是縮小不同地區的發展鴻溝,而國際教育合作是“文化意義上的基礎設施”,是實現公平、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換句話說,教育是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三:青年人

  ——“培養更多國際教育合作的青年力量”

  “國際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主體來自民間、來自基層、來自青年人。”龍永圖說,青年人是國際教育的主要對象,決定著未來方向。他進而提出一個問題:“如何培養更多國際教育合作的青年力量?”

  這個問題,袁明有一些體會。“現在的青年人都屬於‘Z世代’,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袁明發現,現代青年人意識形態隔膜較少,他們關心的問題大都非常務實,比如氣候問題、健康問題、安全問題等。他們畢業后走向世界各地,形成一張全球交流網,在全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作為希臘前總理,帕潘德裡歐既是一位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曾任希臘教育與宗教事務部長,任內大力推動國際教育合作。“希臘有許多交換生項目。通過交換生之間相互學習,可以減少我們的思維定式和偏見,拓展視野。”帕潘德裡歐特別提到了希中兩國青年人的交流:“我們邀請許多中國青年來希臘學習,一起討論孔子、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兩種文明相碰撞,不斷激發兩國青年的智慧火花。”

  博科娃也同意帕潘德裡歐的話:“投資產業固然重要,投資青年人更為重要。”她認為,青年人代表未來,國際教育合作可以為年輕一代提供知識、價值觀和開放的思想,從而創造一個更加包容與和平的未來。

  博科娃坦言,國際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還存在不少挑戰:“數字化時代,青年人價值觀和道德觀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這無疑增加了培養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難度。”

  對這個問題,龍永圖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樂觀。他說:“目標都是一步一步實現的,需要每一位參與者、每一所學校、每一間機構做出努力。聚沙成塔,我們就能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讓全世界人民成為彼此的‘知音’。”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