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讓興趣成為培育青少年科學家潛質的關鍵項

安富海
2023年08月15日09:1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興趣成為培育青少年科學家潛質的關鍵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2023年8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次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教育。而在基礎教育階段,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對我國高水平人才成長具有重要影響。但是,當前我們在青少年興趣培養中還存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需要正視和糾正。

  興趣是創新的前提

   興趣是創新之源,成功之本。因為興趣,人們的探索會充滿激情,並樂此不疲﹔因為興趣,人們會在探索中想方設法克服困難﹔也因為興趣和責任,人們會為了事業隱姓埋名且無怨無悔。沒有強烈興趣,就不會有重大創新。那麼興趣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興趣源於個體的內部需要。興趣是個人對研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積極的心理傾向,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因素,一種積極的情緒表現。杜威指出“興趣是一種由孩子天性所產生的,追求自我獨立的情緒”。它會使個體在研究事物或從事活動時態度更積極、更自信、更專注,思維更活躍,情感更投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認為,“幾乎所有創新都與研究者興趣相關。因為對物理感興趣,所以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實驗室裡,不知疲倦地關注我要探索的東西”。

   自由是興趣生長的必要土壤。量子電動力學開創者理查德·費曼認為,天才誕生的土壤是自由與興趣。沒有自由,就沒有真正的興趣。隻有在自由的空間和時間裡,一個人才能充分張揚他的好奇心,發現自己的興趣。而興趣隻有得到自由發展,才能變為終生不渝的志趣。志趣又會讓我們在外部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努力,足智多謀地探索新世界。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就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了物理學新紀元。一個26歲的年輕人之所以取得如此開創性成就,與母親保琳·科赫為他創造的寬鬆、自由和包容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興趣是認知、情緒和志向相互作用的結果。興趣可分為感官興趣、自覺興趣和志趣三個層次。感官興趣是通過感官刺激產生的興趣,外界刺激決定感官興趣的長度和強度。自覺興趣是情緒和認知共同參與的興趣,感覺、思維等認知因素共同介入使興趣更加持久和專注,並產生積極情緒和響應能力。積極情緒和相應能力又會進一步增加興趣強度。志趣是人類興趣的最高層次,志向的介入使興趣變成一種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因此興趣尤其是高層次的興趣是認知、情緒和志向相互作用的結果。

  功利化傾向影響興趣培養

   當前青少年興趣培養中出現了功利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家長將自己認為好的“興趣”強加給孩子,阻止孩子發展與考試無關的興趣。研究發現,大多數孩子都不是自願選擇去興趣班的,所以其中很多人對自己所學的“興趣”並不感興趣。我國青少年教育中“被興趣”現象普遍存在。雖然大多數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興趣培養,但他們往往忽視了保護孩子天性,而是在沒有尊重孩子內心需要和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對未來的判斷替孩子選擇興趣。

   部分學校用“集體興趣”代替“個體興趣”,個別教師委婉地勸說學生暫時擱置與考試無關的“興趣”。幾乎所有基礎教育學校都有“學校特色”,這種特色是一種學生的“集體興趣”。但“集體興趣”不能抹殺“個體興趣”。興趣本是一種積極情緒表現,如果從學生的集體表現中看不到發自內心的愉悅心情和沉醉狀態,我們一定要問問為什麼。另外,部分教師在學生興趣培養中存在功利化問題,他們經常引導孩子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為目的選擇興趣。這與以學生成績作為評價教師主要依據的導向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有關。

  讓興趣滋養出終生不渝的追求

   被興趣滋養的孩子,收獲的不只是某種專長,而是對專長終生不渝的追求。因此,家長和教師一定要提高認識,共同尊重、保護和培養青少年的興趣,為基礎研究高水平人才成長埋下種子。

   家長要堅決矯正孩子培養中的“被興趣”問題,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培養孩子興趣。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會表現出愉悅、積極、自信、專注等行為特征。如果他們“被興趣”,“興趣”就會變成負擔、折磨,甚至痛苦。“被興趣”不僅不利於孩子考高分、進名校,還可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問題。因此,家長一定要科學認識興趣的來源,堅決矯正孩子培養中的“被興趣”問題。

   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寬鬆、自由和容錯的成長環境。興趣的發展需要寬鬆、自由、容錯的環境。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認為,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要發展興趣,一個重要條件是讓兒童有更大的空間自主發展。因此,家長要通過營造積極的心理環境,讓孩子遠離焦慮、怨恨等負面情緒﹔通過建設民主的教育環境,給孩子適當自由和選擇權利﹔通過建立家庭“容錯機制”,為孩子探索未知世界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創建孩子私人空間,讓孩子在自己的空間裡自由探索。

   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第一,觀察孩子的行為。孩子的行為和興趣高度相關,他們反反復復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發現孩子的興趣點。第二,傾聽孩子的心聲。家長應該通過與孩子頻繁而有深度的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感受和希望,發現他們的興趣點。第三,引導孩子體驗不同活動。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參加不同的活動,從孩子參加活動的行為和情緒中了解孩子特長,發現孩子興趣。

   家長要尊重和保護孩子的興趣。第一,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隻要孩子興趣的價值取向正確,就應該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選擇,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想法來限制或代替孩子的想法。第二,不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家長應該盡可能地避免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三,鼓勵孩子的探索行為。家長應該用欣賞的眼光鼓勵孩子大膽探索。當孩子在探索中遇到難題或遭遇失敗后,家長應積極幫助並鼓勵孩子堅持探索。

   學校要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尊重學生差異,重視學生個體興趣的培養。學校應站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高度,深刻認識青少年興趣培養的重要性,樹立培養學生興趣就是培養人才的理念。同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深刻把握學生個性特征,科學選擇學習內容和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個體興趣的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開發豐富多樣的課程,拓展體驗型學習空間。興趣的發現和發展依賴於人與物的互動過程。豐富多樣的課程和體驗型學習空間有助於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從當前基礎學校課程和學習空間建設情況來看,大多數學校都在開發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和學習空間,但開發過程卻存在忽視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內在需求等問題。因此,學校應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內在需求,開發具有自主性、交互性、開放性、智能性、個性化等特征的課程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和跨學科的綜合學習中發現興趣,形成志趣。

   學校要充分利用新興技術切實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從本質上看,個性化學習過程就是發現興趣、保護興趣、成就興趣的過程。受客觀條件限制,過去學校在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面收效甚微。大數據跟蹤與分析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發展,為發現興趣、保護興趣、成就興趣提供了可能。從當前基礎教育學校運用技術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校都在充分利用新興技術的優勢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但重心多在知識學習層面,對學生興趣發展關注不夠。因此,學校要充分借助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精准發現學生興趣,並在尊重和保護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為學生興趣發展提供適切性學習資源,創設探索性學習空間。

   (作者:安富海,系杭州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教育現代化研究院教授)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