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市育英學校校長於會祥:高質量踐行“五育”並舉 成就百姓身邊好學校

2023年08月07日14:41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賡續紅色傳統,為學校鑄魂﹔構建“五育”並舉的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攀升……他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帶領一所普通校“華麗”轉身,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口碑,為普通學校實現優質發展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題記

在賡續紅色基因中為學校和師生“鑄魂”

2011年6月,於會祥出任北京市育英學校校長。彼時,這所與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紅色學校,光芒不再耀眼。在名校、大校林立的海澱區,她需要一場新的教育變革來實現新的成長。

在深入研究校史,與干部教師做了深度交流后,他鎖定了第一個突破口——傳承紅色基因,為學校和學生“鑄魂”。他對師生說:“育英學校從西柏坡走來,育英人的祖輩、父輩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育英人的血管裡流淌著擔當的血液,育英人的生命裡承載著國家的未來,這是歷史賦予育英人的使命。”

為了讓育英學校的紅色歷史激發出所有育英人奮斗的熱血,於會祥把毛澤東主席為育英學校的題詞“好好學習 好好學習”確定為校訓,並與時俱進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其成為學校賡續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動力和方向。

在學校原有育人目標“行為規范 熱愛學習 陽光大氣”的基礎上,他添加了“關心社稷,勇於擔當”八個字,並修建了校史館、恢復了五星校門和影壁牆。同時,他在學校廣場上安置了一塊刻有“祖國 真理 責任”的巨石﹔如今,這裡已經成為育英學校的標志性文化符號,提醒每天經過的學生要胸懷祖國、牢記使命和責任﹔思明樓前的榮譽榜改成了“育英時評”,由思政課老師指導、展出學生對時事熱點的觀點、看法,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思問樓的一側修建了“英雄牆”,勉勵學生“立英雄之志,走英雄之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十二年來,學校每周一升旗儀式的主題都是“為了祖國 好好學習”,教育學生要厚植家國情懷,扛起報效祖國的責任。

2016年,八年級學生杜亦森在了解了一位保潔阿姨的境遇后,寫了一篇題為《尊重 尊嚴》的文章。文中清晰地展現了一個有志少年對於“什麼是尊重、什麼是責任”的深刻思考。於會祥在感動中讀罷此文,決定將其鐫刻在思明樓的大廳裡,以體現學校清晰的辦學價值取向。

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為育英學子的成長注入了“精神之鈣”,呈現出了新時代青少年嶄新的精神風貌。

破解“隻見分數不見人”的教育難題

提起“智育”,很多人往往想到的就是成績、就是分數。對此,於會祥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說:“智育絕不只是‘育分’,智育的著眼點仍是‘育人’”。他進一步解釋:“過去我們總是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卻忽視了行為規范、社會責任這些原本應處於基礎地位的要素。”

2013年,於會祥成功立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初高一體化課程建設與育人“變革研究”,他帶領干部教師構建了以“基礎課程、修身課程、發展力課程”為支柱的,旨在滿足1-12年級學生全面發展的“育·英課程”體系。三大課程相互獨立又互相支撐,為落實學生全面發展、“五育”並舉提供了內容基礎、實踐路徑和價值引領,體現了學校在辦學中對國家意志的堅持。

在這項長達十年的課題研究過程中,“如何通過評價改革,破除唯分數論、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於會祥親自帶領老師們構建了以“課程·評價系統”“管理·支撐系統”“發展·規劃系統”為內容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整個評價以“學生綜合素質積分評價平台”為依托,採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原則,多元評價主體根據評價要素進行客觀記錄。此評價方式,打破了“唯分數”觀念,引導全校師生從關注“分數”到重視“人的發展”,發揮了評價育人功能,對整個學校育人方式的變革起到了撬動作用。

“以前的教育觀念就是老師緊抓課堂不放,牽著學生的時間走。這條路走了多年,輕車熟路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所以,綜合素質評價改革之初,老教師們難免有些觀望心態和抵觸情緒。”學校孫志龍老師談到,真正讓老師們意識到這份“成績單”的價值,還是學生們的變化與發展。孫老師注意到,所帶班級七年級上學期“基礎課程”平均積分隻有5.6分,“發展力課程”為2.3分﹔下學期孩子們積極參加選修課、社團活動等,這一板塊平均積分增加至5.15分,更帶動了學習積極性,課業成績明顯提高,“基礎課程”平均積分高達10分。那一刻,他真正明白了校長經常挂在嘴邊的那句話——“不為分數、贏得分數”。

楊子儀同學表示:“綜合素質評價讓我認識到了學習過程的重要性。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一是使我更加注重平時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二是綜合素質評價使我不再過度擔心期末考試,有平時的過程分數作保証,我能以更好的心態參加期末考試。”

目前,育英學校的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已經被教育部確定為下一步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中,作為向全國推出的13個重要經驗之一。

形成“無體育不教育”的整體氛圍

近年來,育英學校多措並舉加強體育課程建設,形成了“無體育不教育”的整體氛圍。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育英學校的學生在課間、午飯后是被“圈”在教室裡的,理由很簡單似乎也很充分,擔心學生在校園裡自由活動會出現“安全問題”。2011年9月8日,於會祥在午間把小學生都“趕”出了教室,讓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起來,享受童年應有的快樂。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老師們最擔心的問題是“出了安全問題誰負責”,對此,於會祥有一句話老師們至今記憶猶新:“我是校長,出了問題我負責。不能以安全為理由、為借口,剝奪孩子們愛玩的權利”。

不僅如此,於會祥還首創了以“校園尋寶樂”形式舉辦的育英學校全員運動會,目前已經舉辦了11屆。整個運動會打破年級、班級界限,以學生自主選擇小組進行。小組長帶領全體組員在2-3個小時的時間裡不停地奔跑、行走、參加各類比賽項目、分享獲獎禮物。這樣的運動會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培養了學生不拋棄、不放棄的堅韌態度,彰顯了學校“大帶小”、彼此關照、相互溫暖的教育品質。

2012年,於會祥提出學校的體育課程要滿足全員受益和終身受益的需求,讓每個孩子掌握1-2項體育技能。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在不同的年級開設不同的特色體育課程。隨著10年的課程推進,學校的體育課程形成了“3(基礎)+2(特色)”模式。一年級花式籃球、健美操﹔二年級足球、籃球﹔三年級排球、足球、手倒立……從2014年開始的五年級全員游泳課,不僅僅是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自我保護、自救的終身體育技能。

為了讓體育作業活起來,育英學校所有體育教師都進入班級家長群,在群內分享有效提升的練習方式。圍繞不斷提升學生體質這一目標,學校的體育教師在體育作業上進行了大量改革和探索,最終形成“兩有”(有記錄、有檢查)、“三定”(定鍛煉內容、強度、時長)的五模式體育作業形式。

“無體育不教育”的整體氛圍,不僅使育英學子的身體素質在國家體質健康監測中一直位居海澱區前列,更是讓育英學子真正樹立了“健康第一”的意識。

把環境之美融入育人大課堂

環境育人早已成為教育共識,把學校變美也並非難事。然而,美景如何深度融入學校育人大課堂中,發揮美育的價值,才是教育人最需要回答的問題。

上任伊始,於會祥對全體師生說:“學校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要形成以美育美的教育氛圍。”為此,他移走將校園分割成“豆腐塊”的冬青樹圍,打通中小學活動空間,修建9個廣場,5個花園。於會祥認為:“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學生生活的地方。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在學校裡找到舒適的同伴相處空間,與同學甚至不同學段、不同年齡的朋友交往、合作、探究,這才是育英學校進行校園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於會祥期待的場景出現了。

每天的快樂午間,“滿校園都是孩子”是育英老師眼裡最美的畫面。而更讓人欣慰的是,建設同伴支持與開放融合的校園環境,為小初高學生和諧交往提供了便利條件。

於會祥說:“有樹有花的自然景觀是學校之美,但學校不是公園,更要起到價值引領的教育作用。”育英學校把這個理念運用到了極致。

學校花園裡有五六十棵桃樹,是建校時栽種的。桃子年年挂滿枝頭,卻沒有一個學生去採摘。這件小事,育英學校偏偏放大了看。

經過征集廣大師生、校友和家長意見后,於會祥將“靜靜挂在枝頭的桃子”確定為學校校風。並對其進行了解讀:對學生來說,要懂規矩、守禮儀、有教養﹔對教師來說,要為人誠摯,身教重於言教﹔對校長來說,要心無旁騖,靜心辦學。”在於會祥看來:“校風不是校長‘拍腦袋’的結果,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長期積澱而成的具有行為和道德意義的風氣,才能稱之為校風,以校風之美凸顯育人之美。”

行走在育英學校裡,處處都有座椅,這是於會祥著力打造校園內的“第三學習空間”,目的是構造一個集自由交流、無拘束學習、休閑放鬆、人際交往、學生自治的多功能平台。

此外,學校的9棟樓宇分別用孔子的“九思”來命名——讓學生體悟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窗門、畢業門、成人門,書寫著對學子的勉勵——讓學生感受友情、抱負、責任……

一批批優秀的育英學子成長起來,就像校園裡的桃樹每年都在結果一樣。老師們常常感慨:“學生在美好環境的浸潤中,成長得越來越美”。

勞動教育,育英學子的社會第一課

勞動課程的開設是育英學校的一大特色。

於會祥帶領干部教師構建了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統領,以“個體與群體、時間與空間、必修與選修”為維度,以“學校勞動、家庭勞動、社會勞動”為內容,以促進全體學生愛勞動、會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育人課程”體系。隨著課程的深入開展,學校實現了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培育學生勞動素養的目標。

為了將勞動育人課程進一步落到實處,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崗位勞動課程。學期初公布崗位,競聘上崗,學期中從多個維度對每個崗位進行述職評價,學期末進行崗位輪換。這一崗位勞動課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技能,也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對他人工作的包容理解能力。這一舉措,育英學校堅持了11年,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學校還面向高中學生開設了“小學段勞動體驗”課程。在這個課程中,高中學生可以到小學做志願教師,可以選擇做保安、保潔、綠化、食堂、物業等校園職業崗位。從最初飽受爭議到現在的高度好評,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從中看到了它真正的意義:提升學習內驅力,培養責任心,引導價值觀。

曾經請假回家卻埋怨保安認真檢查假條、嘲笑保安工作“不用動腦子”的男生,后來每次經過保安崗都會主動問好﹔嫌食堂飯菜難吃、時常浪費糧食的女生,現在在班上倡議起“光盤行動”﹔一名患有易怒症的學生,竟然耐心地給小學生講解作業,傳授經驗……

“75年來,北京市育英學校在老一輩革命家的關心關懷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行學制創新,開展特色辦學,引領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於會祥說,領導、社會對學校的高度評價,是學校進一步前行的動力﹔賡續紅色基因,堅守黨的教育方針,五育並舉,是學校不變的初心。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