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完善的教育體系培育卓越醫生

圖為貴州醫科大學師生在交流。 新華社記者 陶亮攝
醫學教育要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促進健康為中心轉變,將“大健康”的觀念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此外,良好的品德、創新創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國際交流能力都是新時代卓越醫生培養的重點內容。
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實施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和卓越醫師培養等重大項目”“將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卓越醫師學院,培養具有卓越臨床能力的好醫生和大醫生”。
2023年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推出的第五年。五年來,我國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不僅體現在學制上的延長,還有教育體系和思想層面的更新。
體系化教育模式成最大亮點
早在2012年,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1.0就已經啟動。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教育部、原衛生部以及多家不同類型醫學院校共同啟動了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對於培養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高水平醫學人才,提升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於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經過五年的時間,建立以“5+3”為主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醫教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健全,綜合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醫學教育質量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建設一批一流醫學專業,推出一批線上線下精品課程,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更加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並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要求推進“5+3”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推動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有效銜接,以及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不是拔尖計劃,而是針對不同層面的醫學教育提出的教學改革、提高質量的要求。”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副教授游詠表示,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推出以“5+3”培養模式為代表的一系列舉措,目標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
具體來說,在“5+3”培養模式中,前5年為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后3年包括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等內容。
游詠表示,“5+3”當中的“5”即五年制臨床醫學本科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階段。五年制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階段的重點不僅是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相關人文學科、技術前沿也是學習的重點。體系化教育模式是卓越醫生培養的最大亮點。
育人育才應以自身特色為依托
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當中,承擔培養工作的是各所醫學院校。為了達成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目標,醫學院校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以中國醫科大學為例,從2012年起,中國醫科大學開始設立臨床醫學實驗班,2018年更名臨床醫學“紅醫班”,探索卓越醫生教育培養體系。學校借鑒了國際先進的課程體系建設經驗,構建以一種“器官—系統”為基礎,把若干個功能相近的器官、系統或學科組合成一個主題模塊的課程整合體系。
臨床醫學“紅醫班”將通識教育、醫學本科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結合起來,實現醫學拔尖創新人才“本博”一體化培養。臨床醫學“紅醫班”還實施了雙導師制,學校為每名學生配備了一名科研導師和一名臨床導師,助力學生實現“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科研”。
“新培養模式的關鍵詞是‘勝任力’,也就是使學生勝任臨床醫師崗位。我們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對基礎醫學課程和部分臨床醫學課程進行了調整,對標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構建了主題模塊化課程整合體系,應用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推進臨床醫學本科教育與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的有效銜接。”中國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歐鳳榮說。
中國醫科大學是第一批國家卓越醫生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在過去十年間,該校不斷探索打造醫工、醫理交叉專業,培養了一批復合型醫學人才,為培養卓越醫生奠定了基礎。
歐鳳榮指出,“復合”不隻體現在專業課程當中,還體現在觀念和綜合能力當中。醫學教育要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促進健康為中心轉變,將“大健康”的觀念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此外,良好的品德、創新創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國際交流能力都是新時代卓越醫生培養的重點內容。
為更好落實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打造拔尖醫學人才教育培養新體系,中國醫科大學採取了“一筑牢二堅持三提升四推進”培養模式。其中,“一筑牢”指的是筑牢醫學基礎,拓展醫學底蘊﹔“二堅持”指的是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政治堅定、技術優良”辦學方針,將“紅醫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三提升”指的是通過實驗實踐課程改革提升創新能力,通過創新創業課程建設與實踐提升創業能力,通過教學方法改革和智慧學習環境建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四推進”指的是全面推進小班化、國際化、個性化和導師制。
“近日,我校還和東北大學等多所院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全面探索促進醫工、醫理、醫文結合的合作辦學模式。我們還同步設置了一批輔修專業、新課程,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未來,我們將繼續培養學科交叉融合、創新與實踐能力突出的復合型人才。”歐鳳榮說。
人文素質培養是重要組成部分
在游詠看來,強化醫學生醫德素養,加強醫學人文教育也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醫學和社會的發展。
“調查發現,因技術原因引起的醫療糾紛佔比不到20%,其他80%均源於服務態度、語言溝通和醫德醫風等問題。這說明,忽略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因此,在加強醫學生自然學科和臨床診療技能學習的同時,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游詠表示。
在卓越醫生的培養當中,人文學科是一塊不可缺少的拼圖。目前,國內幾所大學編寫了一系列醫學人文教育教材,如《醫學人文素質導論》《醫學生臨床溝通教程》《應用衛生法》等,並開設了相應的課程。游詠所在的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把醫學人文教育納入學校重點建設內容,醫學人文技能教學模塊是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入畢業實習之前的必學課程。
“我校的醫學人文教育是在教材的基礎上,用現實問題、課外讀物、網絡資源等拓展教學內容。通過應用拓展式教學的方法,我們提高了醫學生對職業的了解程度,開拓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和思維領域。”游詠介紹。
游詠總結說,醫學院校是開展五年制臨床醫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的主體,學校將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扎實醫學基礎、深厚人文底蘊、高尚職業道德、全面醫學理論和牢固臨床實踐技能的應用型醫學人才,為進一步開展臨床培訓打好基礎。(記者 孫明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