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當前,科技創新日益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其對就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的作用,實現科技創新與就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對於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近日,人社部啟動了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當前,科技創新日益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其對就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今年是高校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青年人就業壓力較大,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的作用,實現科技創新與就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對於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科技創新促進就業作用凸顯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創業,孕育、催生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職業,不斷拓展新的就業空間,在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發展以及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改變了我國就業結構和職業類型。我國持續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同產業加快深度融合,有效催生了新的產業和就業增長點。2018年發布《關於發展數字經濟 穩定並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新興就業機會,持續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就業提質擴面互促共進。人社部2022年頒布的新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較2015年版淨增加158個新職業,其中有97個是與數字經濟有關的職業。東北師范大學等發布的《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創業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吸納的就業人數達2.56億人,佔當年全國總就業人數的34.3%。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已進入2.0時代。今年以來,數字經濟就業規模逆勢增長,為穩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創業,提高社會生產力和就業吸納能力。近年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並積極推動國家高新區、自創區以及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各類創新創業平台的發展,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和條件。《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創業孵化機構數量超過1.5萬家,在孵企業和創業團隊接近70萬家,共吸納就業近500萬人,其中應屆高校畢業生超50萬人。在持續開展“雙創”活動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外,2020年又啟動實施了“科技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行動”,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創業,帶動新就業。
三是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夯實就業“穩定器”。為進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自2022年起,我國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2022年8月印發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提出,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應用類重點專項及部分“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並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截至2021年末,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達33萬家,納入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的企業達32.8萬家,培育“專精特新”企業4萬多家、“小巨人”企業476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在促進高質量就業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是積極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2022年,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做好科研助理崗位開發和落實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屬高校、中央院所、中央企業等單位,國家高新區和自創區以及各地方加大科研助理崗位開發力度,並於當年推動承擔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相關機構開發科研助理崗位超10萬個。今年,相關工作仍在繼續推進中,持續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
技術進步帶來了就業結構的變化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但穩就業保民生任務仍然艱巨。與此同時,ChatGPT的出現,引發了人工智能可能消減工作崗位、帶來大規模失業的擔憂。但歷史經驗表明,技術進步帶來了就業結構的變化,但並沒有導致就業總量的縮減,技術最終創造的就業機會總是比它破壞的多。世界經濟論壇預計,到2025年,新技術的引進和人機之間勞動分工的變化將導致85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但也將創造97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因此,我們應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持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技術提升了勞動者的就業質量,也對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銀行等的研究表明,新技術正在改變工作所需的技能,產業和組織模式的快速迭代意味著個體勞動者將在其職業生涯中從事越來越多的差異化的工作,工作和生活都變得更具流動性,個體需要具有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並進行終身學習。因此,人們需要更加注重“通用技能”培養,提升整體素質,以適應未來職業結構和工作性質的變化,從而能夠更容易地在不同地域、職業和行業之間進行轉換。
促進科技創新與就業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為了積極應對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同時注重科技創新與就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把就業優先和促進高質量就業的理念納入科技創新政策和科技決策范疇。建議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和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加大就業方面的指標權重,把增加就業機會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並納入科技金融、政府風險投資支持的考量因素。
二是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的資助,催生更多創業和就業機會。國家科技計劃應更多面向中小科技型企業和平台企業,通過“賽馬制”“揭榜挂帥制”等優選出大批有創新潛力的中小企業,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加快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哪吒企業”“瞪羚企業”等。借鑒美、英、德等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運營經驗,在相關科技計劃中增設“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等,對開展科技創新的中小企業進行直接資助,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
三是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和大學的科學教育,注重“通用技能”培養。大力開展各類科技賽事、科普活動,鼓勵各種小發明小創造,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的內在興趣,從小培養他們勇於探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通用”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需求,培養更多創新創業人才。
四是加強對科技創新與就業關系的研究。應鼓勵學術界就科技創新與就業的關系開展各種社會實驗研究,充分關注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具體影響。特別是應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在應用、其對就業的可能影響、替代傳統就業和擴展新就業的作用和機理等問題,開展前瞻性研究,制定有關預案,做好應對准備。
(作者均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