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期間 這樣滿足“中國胃”(美食美客)
馮涵星在日本留學時和同學一起聚會做中餐。 |
在西班牙留學的段煉把銅鍋帶去當地,和朋友一起涮肉。 |
馮涵星近照。 |
李武智留學時經常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一起做飯、聚餐。 |
李雨桐留學期間經常做飯,他還會做包子。 |
段煉(右一)和同在西班牙的中國留學生聚餐。 |
周寧在舊金山吃到的地道中餐。 |
學子在異國他鄉生活,最懷念的還是中餐味道。
有的同學自己動手,逛中國超市、搜菜譜,復刻美味佳肴﹔有的同學探索當地,和三五好友一起打卡中餐館,滿足“中國胃”。
幾名在不同國家的留學生講述他們的美食故事。
自己動手包粽子
馮涵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佳節之一,今年端午由於日本還沒有放暑假,我沒有回國和家人、朋友團聚。不過,過節的儀式感不能少,我和朋友們相約要用自己的方式一起慶祝。
這天一大早,我便戴上了自己編織的五彩繩,給書包綁上端午香囊。課堂中,許多日本同學向我的五彩繩和香囊投來好奇的目光,我向他們介紹了端午節的由來和文化傳統,並向他們推薦了粽子這一中國傳統美食,大家聽完后好奇心不小,紛紛追問。
放學后,我和朋友們齊聚在家中廚房,准備一起包粽子。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過節的興奮。從東京的華人超市中,我們買到了所需食材:糯米、豬肉、紅豆、大棗、粽葉。雖說也可以很方便地購買到現成粽子,但這和自己包的意義可不一樣。
我們中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包粽子,跟著互聯網學習實操方法,忙得不亦樂乎。由於是頭一回嘗試,包出來的品相不是那麼完美,有的粽子不太嚴實,已經能預料到煮的過程中會散開,但這並沒有降低我們的熱情,在動手的過程中,大家有說有笑,不僅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也加深了彼此的友誼。除了包粽子外,幾名同學大展身手,烹飪了自己家鄉的獨特美食,大家心懷期待,想嘗嘗祖國各地不同的風味。
終於到了開飯的時候,吃到自己包的粽子,心裡十分滿足。味道如何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雖身處異鄉,但仿佛回到祖國,感受到了那熟悉、熱鬧的節日氛圍。
這次聚餐,我深深體會到了身在海外對家鄉、祖國的情感。我們不僅在慶祝端午節,更在傳承我們的文化,每一顆粽子都寄托了我們對家鄉的懷念,每一道佳肴都飽含了我們對祖國的熱愛。
在海外動手包粽子、品嘗家鄉味道,我們未感孤獨,而是與祖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我們追尋著家鄉的味道,傳承祖國的文化,這是我們的牽挂、依靠和前進的動力。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國際關系專業學生)
在巴黎復刻巴蜀味道
李武智
巴黎和成都,這兩座城市其實有幾分相似。我出生於成都,后來又在北方生活數年,初到巴黎時竟感到幾分親切:巴黎隨處可見的咖啡館讓我想起老成都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館﹔巴黎人點杯咖啡、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漫談的場景讓我懷念成都的閑適安逸。
對故鄉的思念也折射在飲食上。巴黎有許多川菜館子,其中不乏味道不錯的店鋪,但外婆和媽媽烹飪的家常菜是我記憶裡最純正的巴蜀味道。在家時我隻知“飯來張口”,而留學生活逐漸讓我變成了一個烹飪愛好者,為了復刻川菜,我開始“錘煉”廚藝。
地道調料是川菜制勝的法寶。每次我從成都回巴黎時,都會在行李箱裡塞滿各種各樣的川菜調料,比如媽媽親手制作的紅油豆瓣、紅花椒、青花椒以及四川特有的二荊條辣椒。豆瓣用來制作各類燒菜,紅花椒用來炒菜或磨成粉后涼拌,青花椒用來做麻油、各種麻味菜肴。
“熟油辣子”是川菜的靈魂,我通常在空閑時制作。首先將蔥、姜、八角和草果在菜籽油中炸至焦黃然后撈出扔掉,然后將稍微冷卻一點的熱油倒進用二荊條磨成的辣椒粉中,最后加入提前焙香的芝麻,密封好靜置一夜后裝罐保存。“熟油辣子”使制作的菜肴色澤紅亮,散發辣而不燥的香氣,事實上菜品吃起來不會很辣。
平時晚上回家,我就用這“熟油辣子”加上醬油、醋、蔥、蒜給自己做一份簡單又美味的紅油素面。如果時間充裕,我還會嘗試紅油拌雞絲、拌千層肚。在家做飯經濟實惠,用幾歐元就可以做出餐館十幾歐元的菜肴。更重要的是,我可以還原心中最熟悉的巴蜀味道。
做飯不僅能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還可以在逢年過節時招待朋友。尤其在過年時,許多中國留學生在巴黎,雖不能與家人團圓,但大家的節日儀式感完全不輸國內。我會按照當年外婆的做法做一道川味紅燒牛肉,提前一晚將牛腩肉切塊腌制,第二天用媽媽親手制作的豆瓣搭配醬油、各種香料,小火慢燉直至軟爛,最后加入白蘿卜一起煮熟,出鍋時香氣扑鼻。過年那天,我從早上起床后就待在廚房,小伙伴們陸續來我家后搭把手,完成其他炒菜、拌菜和湯菜,然后我們一起享受一頓豐盛的午餐,到了下午我們又開始包餃子。大年三十這樣過,即使身處異國他鄉,也不會覺得孤單。
(作者系法國巴黎西岱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紅燜羊排,就是這個味兒
李雨桐
我在俄羅斯莫斯科讀書,離家鄉河南信陽有萬裡之遙。還記得初到這個陌生國度的我,每天都在努力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學習環境,不知不覺已過去3年多。我時常想起家鄉的美味佳肴:芽葉翠綠的毛尖茶湯,煙火氣十足的西關熱干面老店,還有爸爸做的啤酒鴨、紅燒肉……
豫菜一般講究五味調和,對於酸甜咸辣不偏不倚,但信陽菜明顯有別於其他豫菜,主要以咸香、微辣為主,菜色也微重。
俄餐和中餐在食用感受上差別很大。俄羅斯冬天寒冷,人們需要補充能量,所以傳統菜肴的油量較大。俄羅斯地域廣,各地特產和飲食習慣不同,烹調多採用炸、烤、燴、燜、煎等方法。熱菜品有烤肉串、蘑菇湯、酸紅白菜湯、炸土豆等﹔冷盤有紅黑魚子、火腿、紅魚、咸魚、酸黃瓜等食物拼盤。菜品冷食多、重油,對擁有“中國胃”的我來說不容易適應。
初到莫斯科時,有一天下起了鵝毛大雪,我踩著2厘米厚的積雪,和好友相約去一家中餐館換換口味。當時,我在菜單上看到了2個熟悉的菜名:紅燜羊排、糯米八寶飯。這是豫菜的傳統菜,一道鮮辣咸香,醇厚的羊肉加上甘甜的胡蘿卜,讓人直呼過癮﹔一道甜而不膩,軟糯清香的糯米搭配八寶果仁,讓人回味無窮。光想想就很期待,我立刻點單,希望嘗到家鄉的味道。
然而,菜品被端上餐桌后,我感到了失落。味道和我記憶中的相差甚遠,剎那間一股濃濃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好在莫斯科有中國超市,我打住了失落情緒打算自己動手。
在超市,我發現有各種各樣的中式調料,例如四川的豆瓣醬、火鍋底料等。我買了鮮羊排和各種香料,准備做一道紅燜羊排。
回到家,我按照菜譜步步推進。首先把鮮羊排剁塊,炒醬料、炒制羊排不焯,倒入整瓶啤酒,淹沒羊排再蓋上蓋燜制……整個過程雖然花費了不少時間,但我卻感到了做飯的樂趣。幸運的是,下廚過程頗為順利,出鍋的紅燜羊排和我印象中的家鄉菜一樣。嘗到自己做的羊排時,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滿足。那種獨特的咸香美味,讓我仿佛回到了家鄉,回到了與親人並坐的餐桌上。
美食是情感的紐帶,也是記憶的延續。無論身在何處,我的心始終與家人、家鄉緊密相連。
(作者系俄羅斯莫斯科理工大學經濟系學生)
把老北京銅鍋背到西班牙
段 煉
在西班牙馬德裡學習多年,我的“中國胃”始終不變。馬德裡中餐多種多樣,川、魯、粵、淮揚菜,滿足各位食客的味蕾。但我剛來這裡時,沒有找到地道京菜,於是我把生炭銅鍋兒帶到了西班牙。
“冬月大雪瑟瑟風,銅鍋炭火百味融。歡顏笑談圍爐聚,推杯換盞又一盅。”還記得那是2017年的冬天,大雪節氣,馬德裡陰冷多雨,我們三兩好友聚在一起,大家都無比懷念老北京銅鍋兒,但無奈沒有炊具,被迫用電磁爐涮了個火鍋,撫慰留學生的思鄉之情。
吃銅鍋兒涮肉成了我心裡一個願望。第二年,我背了一個可以點炭的老北京銅鍋兒回了西班牙。我特意從當地的肉店買了鮮肉,苦練手切肉的本領,力圖在不懈努力下,切出“薄如紙、形如帕、入口化”的肉片。那時的貨運沒有如今便利,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等各色調味料都得讓身邊的朋友去湊。大家為了吃一頓老北京銅鍋兒煞費苦心,有人向西班牙鄰居尋求木炭,有人提前去定大白菜,有人甚至在家熬豆漿做豆腐……最后,來自五湖四海的原材料匯聚成了一桌豐盛美食,實屬不易!最后,大家一致決定把“大雪”這個節氣作為我們在西班牙的“聚友節”,紀念在這裡生活、學習、一起奮斗過的時光。
時至今日,每每大雪節氣,我的家中就有朋友坐得滿滿當當,當年的一口銅鍋兒變成了兩口:清真鍋兒和四川鍋兒,滿足南北口味。朋友越聚越多,“青山不改長流水,圍爐夜語醉新豐。”新朋友不斷加入,這個由我們創造的節日影響力更廣了,新加入的小伙伴總會說:“到了這兒,就是過年了。”
如今食材購買也變得更加便利了,但大家永遠都忘不了團聚的那份感動和真誠。“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慶祝節日的朋友們各奔東西散開在不同角落,然而每當大雪節氣來臨,來自天南地北的視頻連線總能讓人感受到那份“同在異鄉為異客”的相互理解與支持。
如今在馬德裡,可以品嘗到地道的北京烤鴨、四川血旺、廣東燒鵝……這一切就像符號一樣,喚醒“中國胃”的同時,也溫暖著中國心。
(作者系西班牙卡米亞斯大主教大學法學博士生)
終於吃到地道中餐
周 寧
到達美國密歇根州一段時間后,墨西哥卷餅和校園食堂已經不能滿足我對美食的追求了。於是,我興致勃勃地去見識傳聞中的“熊貓快餐”。它是美國的中式快餐連鎖餐廳,主要開在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和商業街中。到店后,隔著食品玻璃櫃,我看見套餐有如下選項:炒飯、炒面,主食選其一﹔橙子雞、蜂蜜芝麻雞、北京牛肉、西藍花牛肉,菜選其二。美式中餐都類似,肉多是糖醋脆炸和黑胡椒小炒這兩種烹制方式,跟常見的蔬菜洋蔥、菜椒、西藍花,兩兩組合一下,可以搭配出十幾種菜式。
全球華人多,中餐的名氣大,其實在國外也能常吃到,除了去中餐館,還可以自己動手做。美國的蔬菜種類較少,常見的菠菜與羅馬生菜輪換著吃。有一次,我終於去到了當地中國超市,新鮮的蒲瓜堆滿整張貨台,胖茄子碼成一摞,細茄子鋪展開來,這景象已讓人對美味佳肴浮想聯翩。我所在的公寓廚房設施不適合煎炒,但可以做一份白灼豌豆清燉肉。等鹽粒消融,點幾滴醬油,撒兩顆米椒,湯面上熱氣騰騰、油花繾綣,在大雪天都能吃出一身汗,給功課滿滿的日子加些調味料。
后來我與朋友們結伴到西海岸去旅游,到舊金山時恰巧住在華人街區,中餐館比比皆是。我把電子地圖放大看,生怕縮放間錯過任何寶藏店鋪,哪怕是奶茶店。
盡管沒到飯點,但我們沖進了一家東北菜館。光看菜單就感覺很正宗,想把菜品全都點一遍。我摁住饞虫,故作鎮定地問大家是吃餃子還是炒菜,四人目光還沒有接上,聲音已經對齊:“都要!”等后廚一陣乒乓響過,滑溜溜的三滿盤餃子上了桌,瓷盤溫熱,大家心急手抖還好穩住了拿筷基本功,三兩口連皮帶餡下肚,接著服務員又端上脆皮辣子雞和醬燉地三鮮,小四人位的桌子擺得滿滿當當,撤走吃空的白盤才上得了新菜,緊接著新菜又變成白盤。在異國他鄉吃到如此地道中餐,實在是難忘體驗。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公派留學至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聯合培養)
本版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