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留學生回國就業意向持續增強

本報記者 周姝芸
2023年06月29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22年某礦業集團舉辦海外招聘校園宣講會。

  趙栩在荷蘭留學時照片。

  王玥畢業於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
  (本文均為受訪者供圖)

  智聯招聘不久前發布的《2022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回國求職的留學生數量同比增長8.6%,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意向持續增強。

  對學子來說,留學期間規劃職業有助於管理學習時間、提升專業技能,從而抓住回國后的就業機遇,因此受到越來越多學子的重視。

  如何在求學期間增強個人競爭力?聽聽這幾名中國留學生和職業規劃領域相關專家怎麼說。

  

  了解自己,明確求職目標

  “畢業之后,我打算在北京找工作。”趙栩是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城市環境管理專業的學生,求職前她先確定了目標城市。趙栩說:“我的家人在北京,我希望和他們多些相處時光,生活幸福有助於工作順利進行。此外,我對家鄉的環境更加熟悉和適應,因此優先考慮這裡的工作機會。”

  “城市和行業是學生規劃職業時需考慮的內容。”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認為,“不同城市的崗位機會、生活成本有差別,且行業薪酬、前景對職業發展影響較大,這需要學生根據個人情況仔細考慮,作出選擇。”

  “我認為求職前需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完全聽從父母、老師的建議。”在法國上學的劉燦說,“留學生申請時需要提交一份‘個人陳述書’,介紹自己並闡述為什麼選擇這所學校和項目,其中會提及個人規劃。寫陳述書時就需要仔細剖析自己的專業興趣、成長經歷和職業目標等,而非隨波逐流泛泛而談。每個人的能力、興趣、性格差異很大,沒有一個個體的職業規劃可以復制。”

  就讀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陳子鷺有相同體會。陳子鷺說:“雖然商科專業比較熱門,但我的興趣愛好比較文藝,喜歡畫畫、書法等,所以選擇了更適合我的景觀建筑專業。據我了解,景觀建筑專業就業方向包括園林景觀設計、建筑規劃、房地產開發、基建管理等。隨著中國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的發展,這類崗位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把握機會,積累留學優勢

  領英《2022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顯示,在留學生選擇的崗位類別分布中,技術研發類的比例最高。對此,領英中國產品總監陳怡靜解釋道:“目前,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對技術研發類人才需求較高,企業招聘看重職場上的學習能力、上升潛力,留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可以開闊視野,對企業需要的創新思路及實踐方法有較高匹配度。”

  “我在回國求職時,看到不少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行業的前沿科技崗位要求應聘者有海外背景。”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余陽說,“據我了解,留學生在海外學習、生活,不僅帶來更廣闊的視野,也能在迥異的環境裡學到更多創新思路、實踐方法,激發開放思維,這在求職時被不少企業看重。”

  劉燦在求學期間積極拓展校友資源,增強了自身求職競爭力。劉燦說:“畢業后,我想到經濟研究機構當研究員。當我發現國內機構招聘常考察案例分析時,便在學校尋找同伴一起參加模擬面試的練習。除此以外,經濟研究機構一般有龐大的留學生校友網,我在職場社交網絡平台認識了一些校友前輩,積極向他們征詢建議,收獲了很多信息。”

  “留學時能接觸到許多優質、國際化的資源,比如我們學校不少建筑專業的教授是知名設計師。作為本校學子,我可以近距離得到他們的指導。”陳子鷺說,“同時,謝菲爾德大學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學校和其他國家高校合辦的活動,這些經歷可以帶來獨特體驗,也讓我的求職簡歷更加豐富、有亮點。”

  學好外語,提升綜合實力

  “我在求職時發現部分崗位要求雅思或者托福語言成績,這在我申請出國時就做過准備。”趙栩說,“在國外上課,大家可以通過日常的聽說讀寫訓練提升英語水平。求職時,部分崗位要求用英語自我介紹、回答問題等,這正是留學生發揮專長的機會。例如我應聘的一個研究所崗位,日常需要籌備國際會議、翻譯圖書信息、撰寫外語宣傳內容等,這對應聘者的英語水平有一定要求,留學生更具競爭力。”

  除英語外,中國留學生會其他語種在求職時也能發揮優勢。

  王玥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國家管理系,去年她通過河南省漯河市的人才引進面試選拔,入職了事業單位。王玥說:“在求職時,我發現部分崗位專門面向留俄學子,他們偏好既主修特定專業、又會俄語的復合背景人才。我得知近年不少企業招聘開拓中亞市場的人才,青睞有相關國家留學經歷的候選人,提供給他們成長鍛煉的機會。”

  在英國留學的李微微打算回國之后做一名英語老師。她認為留學生在海外學習、生活,不僅能感受多元文化,也能收獲廣闊視野,增加求職背景軟實力。李微微說:“教師的專業背景受到家長看重,有留學經歷能增強學生、家長的信任。更為重要的是,我在英國度過了留學時光,對當地的語言、歷史、文化有了更豐富立體的了解,工作后我可以向學生分享所見所得,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