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學校與區域、興趣與專業、專業與職業——

高考志願填報要重視匹配度

2023年06月20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考志願填報要重視匹配度

高考報志願,是一門大學問。考生與家長不僅要做好技術層面的基礎工作,還需要在“學校與區域”“興趣與就業”“專業與職業”等方面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為此,本報記者再次邀請專家、學者為考生及家長出謀劃策,提供最具針對性的指導與服務。

關注個人專長與學校及專業匹配度

學生提問:高考報志願,學校與城市,哪個更重要?

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法治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萬圓: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選擇難題,其隱含前提是考生目前比較心儀且夠條件報考的幾所學校辦學水平屬於同一層次,比如說都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或都是“地方高水平大學”。如果學校辦學水平有明顯差距,則不難選擇,應優先考慮學校而非城市。畢竟,無論是位於哪個城市,一所辦學水平更高的學校,其綜合實力、社會聲譽、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生源素質、發展平台等等整體而言均為更佳。例如,名校一般擁有更雄厚的師資隊伍和更先進的教學設備,相對於一般學校,能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與氛圍。又如,名校具有更高的聲望和社會認可度,其畢業生通常更能夠獲得就業市場的青睞,並更容易在職業發展上獲得更多機會。

如果是在同一層次的學校中選擇,即學校整體實力差距較小,那麼根據城市性質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學校所在的城市發展水平不在同一層次,比如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區別,則應優先考慮城市因素。畢竟,經濟發展實力和現代化程度更高的城市有更為豐富的科教、文化和社交資源,有助於學生增長見識、拓寬社交圈。同時,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相對多元,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更公平的實習實踐和就業機會。另外,學生也無需擔憂大城市花費高的問題,我國高校學雜費基本一致且較低,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也較為完善,而且一線城市可能有更多的勤工助學與兼職機會。

第二種情況是,同一層次學校所在城市發展水平也屬於同一層次,只是位於不同地域。這種情況相對復雜,是真正的選擇難題。一方面,考生要考慮個人因素,包括對學校的偏好,比如對某所學校更有興趣或者更傾向綜合型大學﹔對地域的偏好,比如喜歡天氣適宜的城市﹔家庭需求,比如需要兼顧照顧家人等等。另一方面,應重點考慮個人專長、志向與學校及其所設專業的匹配度,以借力學校平台發揮所長。如果有明確擅長或未來想要從事的專業方向,則應報考在這一方向更具辦學優勢的學校,不論其在哪座城市。如果在高考之前,就有過上大學先修課程、進入大學實驗室體驗等大中學銜接教育經歷,則更易於明確匹配度。另外,從目前的教育發展趨勢來看,考研人數日益增多,學生對於提升自我的訴求愈加強烈,因此本科教育往往只是起點,在學校與地域之間做選擇時,考生也應將學業規劃納入填報志願的整體考量之中。

別被部分專業名字所“迷惑”

學生提問:選專業,應該選興趣所在,還是發展前景更好的?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朱忠琴:根據興趣還是專業發展前景選專業,是每一位考生及家長都會糾結的問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

專業的選擇涉及學生的興趣,以及興趣與能力、就業前景之間的關系。首先,大家要弄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興趣”。在《光明日報》教育實踐版上周組織的討論中,就提及了這一話題,我在這裡不再贅述。但我想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部分學生會被部分專業的名字“迷惑”,似是而非地想象這些專業所通往的職業前景,產生填報興趣。如有的學生看到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會認為該專業是從事臨床醫學研究或高端醫學問題研究,覺得這個專業有趣、有前途。而實際上,該專業是個工學專業,需要學習數學、物理、電子電路等課程,就業方向多與醫療器械相關,與學生想象相差較遠。這種由專業名字而產生的興趣,往往只是表面興趣,並非長久熱愛、願意為之持續投入的真正志趣。

其次,要看清學生興趣與能力之間的關系。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有一些職業對從業者提出了較高要求。如旅游管理專業並非去全國各地免費旅游,如果畢業后從事導游職業,則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經常性外出帶團的能力等。為了避免根據“表面興趣”選擇專業,考生在填報專業時須全面了解該專業的實際情況,並從該專業就業時的能力要求倒推,分析自己是否適合這一專業。

最后,要理解興趣與就業前景之間的關系。近些年來,大數據、電子信息工程等成為“熱門”專業,也被諸多考生和家長當成發展前景廣闊的選項。實際上,我們無法絕對化地定義哪個專業發展前景好、哪個專業發展前景差。能否獲得好的發展機會,與自身的綜合素質、專業學習等都有關聯。任何一個專業,哪怕是不被人們看好的專業,隻要學有所成,也會有好的發展前景。相反,哪怕是就業緊俏、受市場熱捧的專業,如果不感興趣或者學業不精,也無法獲得較好的發展。

因此,在填報志願時,如果興趣、學科特長與就業前景好的專業相匹配,則可避免過多糾結。如若無法匹配,在選擇專業時需要追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思考自己對想報考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否感興趣,自己是否願意學、有能力學。二是思考憑借自身素質,通過本科學習能否具備相應專業的職業能力。想明白這些問題,考生才可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轉專業有政策需慎重

學生提問:如果發現自己不喜歡所選專業,入學后還能換專業嗎?專業選擇是不是決定了我未來的就業方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薛新龍:有些考生在被高校錄取后發現所學專業並不適合自己,或者存在其他原因希望重新選擇專業,針對這種情況,多數高校和院系都有明確的轉專業政策。但是,有意向轉專業的考生需要注意:一是不同高校和院系的轉專業政策存在較大差別,對於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次數、操作流程和考核要求等具體規定不盡一致,因此有轉專業規劃的考生需要盡早熟知想要轉入專業的相關信息﹔二是轉專業要慎重,不能盲目追求“熱門”,專業的“冷門”與“熱門”,主要考量依據是市場需求和就業形勢,隨著經濟社會和產業結構的變遷,人才需求和就業格局也會發生變化,轉向“熱門”專業並不一定能帶來預期的高收益。

專業選擇是不是決定了就業方向?在我看來,多數本科專業確實與未來就業方向存在聯系,選擇了某一個專業可能對應著某些潛在職業發展路徑。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情況並不絕對,由於不同類型的本科專業與職業崗位的相關性存在較大區別,無法一概而論。例如,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其畢業生遍布多個行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的畢業生,可能在互聯網、金融、醫療等不同行業從事程序開發、數據分析等工作﹔傳統專業的學生,在扎實掌握本專業理論知識或實踐技能的基礎上,也能通過專業輔修、深造或繼續學習等方式,將專業所學與未來就業目標崗位的知識技能需求有機融合,進一步成長為就業市場所“追捧”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最后,我還想補充一句,人生是一個持續努力、不斷學習和進取的過程,高考志願填報說到底只是人生諸多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大學的專業選擇並不能完全限制人一生的職業方向。個人的意志品質與綜合素養才是未來發展的堅實保障。所以,無論做出什麼樣的專業選擇,都不能放棄努力,要實實在在地提升自己。應以大學的專業學習為起點,從學習習慣、學習技巧等方面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將個人全面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融入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大潮之中。

(記者 晉浩天)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