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碩士生群體特征調查 超七成碩士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學生

2021年08月09日08:3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碩士生群體特征調查

  2019年12月4日晚,鄭州,距離2019年研究生招生考試不到20天,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一處教學樓內,考生們在背書復習。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碩士生每周體育鍛煉時長

  碩士生自我評價的家庭背景狀況

  近年來,“考研熱”居高不下。目前,我國在學研究生規模已經突破300萬人,其中碩士研究生佔比在85%以上,佔絕對主體地位。

  2021年是我國學位條例實施40周年。從恢復研究生教育初期招生僅萬人到招生突破百萬,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已經從專門培養高校師資和科研人才向培養社會所需的各行各業高層次人才轉變。與更高層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相比,碩士研究生教育受到的關注明顯較少。當前,碩士生教育正處於規模擴張與結構變化的新時代,質量是其發展的關鍵。

  碩士生群體具有什麼特征?學習的投入程度如何?對導師指導的體驗如何?科研與實踐經歷如何?生活與健康狀態如何?專碩和學碩有何差異?……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發起了全國碩士研究生學習與發展(SDOMS)調查。課題組根據在校生培養高校所屬比例、所處地域比例、學科門類比例以及學術與專業學位比例的總體分布,選取全國53所大學(含“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普通高校)開展了問卷調查,共回收10497份有效問卷。

  超七成碩士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學生

  伴隨著幾輪擴招,在學碩士生已經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課題組的調查顯示,碩士生中女性比例為53.7%,超過男性。家庭年收入10萬元及以下佔63.0%。就讀大學前為農業戶口的佔55.1%,超過非農戶口。來自農村、鄉鎮和縣城的佔56.1%,超過來自地級及以上城市地區。屬於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的佔76.2%,稍高於相關調查中本科大學生中的相應比例。

  與家庭背景相比,碩士生中政治面貌為黨員的佔比38.9%,是黨員佔全體國民比例的5.8倍。碩士生屬於本科學習的佼佼者:有33.9%的碩士生本科就讀於“雙一流”建設高校,這一比例約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全國招生比例的7.2倍。碩士生中本科學業成績有22.8%位於專業前10%﹔有70.3%位於專業前30%。

  整體而言,碩士生雖然家庭背景處於中等及偏下水平,但政治先進性和前置學業成績則處於較高水平。超七成的碩士生是為了“提升綜合素質”以及“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而讀研,僅有3.9%的碩士生是因“學術研究興趣”而讀研。

  課題組認為,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畢業生提升人力資本實現向上社會流動的重要途徑。但隻有極低比例的碩士生因學術研究興趣而讀研。這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的必然現象,但給以科研為導向的傳統培養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大學和導師如何在堅持傳統和因勢而變之間保持平衡,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碩士生的讀研體驗和收獲。

  研二成為學習投入的“窪地”

  課題組從時間投入、課程學習投入、科研學習投入以及情感態度投入四個方面測度了碩士生的學習投入狀態。

  在時間投入上,碩士生平均每日分配時長從高到低依次為課程學習、科研學習、自主學習、學生活動以及帶薪工作。碩士生普遍較為勤奮,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學業上,其中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參與任何學生活動(46.1%)以及帶薪工作(62.2%)。不同層次高校碩士生的時間投入存在較大差異。普通大學的碩士生在課程學習、學生活動以及帶薪工作上,時長均大於“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但“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科研學習和自主學習上,時長均大於“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普通高校。

  課題組研究發現碩士生的學習投入整體位於較高水平。具體而言,在情感態度投入上,無論是成就感、價值感、自我規劃和自我效能方面,碩士生均表現良好﹔在課程學習投入上,碩士生在聽講記錄、完成課程作業方面表現良好,但在課前准備、課堂發言互動以及課后交流討論方面有提升空間﹔在科研學習投入上,碩士生在自學文獻、構建新知方面表現較好,科研興趣及關注前沿方面次之,但在主動撰寫論文方面得分最低。與就讀大學的學術層次相反,普通大學的碩士生被認為在課程學習和科研學習投入上均超過“雙一流”建設大學。

  從年級差異看,碩士生的科研學習和情感態度投入呈現出典型的U型特征:研一與研三學習投入高,研二成為學習投入的“窪地”。從性別差異看,男生在科研學習投入上高於女生,在課程學習投入上則低於女生。從動機和目標差異看,內部動機(如提升自身素質、科研興趣)讀研的碩士生學習投入高於外部動機(如找到更好工作、提高學歷)讀研的碩士生﹔有繼續攻讀博士意願的碩士生學習投入高於無讀博意願的碩士生。

  課題組分析,無論是在課程學習和科研學習上,碩士生投入的主動性都需要提升。因此,導師不僅要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角色,還需要充分激發碩士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引導碩士生主動投入。

  八成以上碩士生沒有更換導師意願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高質量的導師指導對研究生的學習發展至關重要。調查發現,單一導師制是指導的主要形式(70.6%),校內外雙導師制位居其次(21.0%),校內導師集體指導制僅佔8.4%。導師指導碩士生的規模分布較為均勻,但有約30%的導師指導全日制碩士生超過8名。導師指導頻率較合理,有超過一半的導師指導頻率在每周一次或多次,但也有約20%的導師一個月及以上才指導一次學生。

  課題組將導師指導行為分為學術指導、情感支持和德行規范三個維度。具體而言,九成左右的碩士生沒有體驗過導師言語斥責和辱罵、惡意拖延畢業等不符合德行規范的行為﹔在學術指導行為上,八成左右的碩士生認為導師能指導學生參與項目、對小論文進行細致修改並對選課以及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在情感支持行為上,九成左右的碩士生認為導師能關心學生的生活以及成長、對學生的問題困惑進行耐心疏導,但也有部分碩士生認為導師指導的積極性不夠。

  八成以上的碩士生認為導師指導的積極影響“較大”或“非常大”,沒有更換導師的意願,並且近九成的碩士生願意向其他人推薦跟隨自己的導師就讀。課題組分析,這種影響存在維度差異性:積極影響較大的體現在科研規范、為人處世之道、學科知識等方面,而在求職就業、學術自信與科研興趣方面,導師指導的積極影響相對較小。這種差異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導師的經師人師角色,也反映了導師的指導觀和指導偏好。

  碩士生的“研”字底色還不夠鮮明

  研究生教育需要突出一個“研”字,碩士畢業生需要有從事科研工作或承擔專業工作的能力,因此,科研與實踐是學生學習發展的主要途徑。調查發現,在課題參與上,超過一半的碩士生未參與過任何課題研究,約兩成的碩士生能獨立或在導師指導下承擔課題研究,有一成的碩士生僅能承擔資料查閱等輔助性的課題研究工作。

  課題參與比例隨年級上升而上升,一二三年級的參與比例分別為33.7%、59.5%和69.9%。在學術活動上,僅有一成的碩士生有過投稿會議且被接收或做學術匯報的經歷﹔超六成的碩士生僅作為聽眾參會﹔還有近三成的碩士生未參加過任何學術會議。此外,有超七成的碩士生未參加過任何學術或學科競賽。在研究成果上,有近八成的碩士生尚未有任何公開的成果發表,但也有部分碩士生發表過普通期刊論文、SCI/SSCI/CSSCI/核心期刊論文或取得專利。

  課題組認為,無論是從課題研究、學術活動還是科研成果看,碩士生教育的“研”字底色還不夠鮮明。除碩士生自身需要提高科研的主動性外,大學和導師需要給他們更多的科研訓練機會和科研資源支持,以合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體驗。當然,對於部分碩士生的培養是否需要淡化科研色彩,也值得進一步討論。

  在實習實踐方面,有近三成的碩士生有過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實習實踐或挂職經歷。其中,企業實習佔比最高,其次為學校和其他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實習。超四成的碩士生主要依靠自己尋找實習機會,其次為導師推薦和院系安排,隨后為他人推薦或其他途徑。

  有實習實踐經歷的比例隨年級上升而上升。近七成碩士生認為實習實踐經歷對其求職就業“有較大或非常有幫助”﹔約六成碩士生認為實習實踐經歷對其學位論文寫作有“有較大或非常有幫助”。此外,還有極少部分碩士生在讀期間有過創業經歷。

  課題組認為,由於實習實踐經歷對研究生專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學應該提供更多制度上的支持,變個體行為為組織行為,幫助碩士生熟悉專業就業環境,更無縫地實現就業連接。

  超八成碩士生的月生活費支出在2000元以下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保証碩士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在生活支出上,除去電腦、手機、衣飾等大件消費支出外,超八成碩士生的月生活費支出在2000元以下。

  家庭資助仍然是碩士生就讀時的主要資金來源。課題組認為,目前500元/月的國家助學金標准尚不能覆蓋碩士生的基本生活支出,需要進一步提高資助力度,以保障其安心求學。

  在體育鍛煉上,碩士生平均每周鍛煉6小時以上的僅佔7.8%,絕大多數每周鍛煉時間不足3小時。碩士生體育運動的意識和習慣表現不佳。在健康睡眠上,有近五成的碩士生在夜晚12點之后入睡,11點之前入睡的僅佔13.3%。過半的碩士生認為自身睡眠質量一般或差。課題組分析,碩士生存在較為普遍的熬夜和作息不健康現象。

  課題組調查發現,碩士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好,但仍有10%左右的碩士生經常或總是感到“不快樂﹔消沉、無法集中精力做事﹔悲傷、難過﹔緊張、過度擔心﹔或生活沒有意義”。

  位居碩士生心理壓力來源前三位的分別是論文寫作與發表壓力、就業前景壓力以及課程壓力。有近七成的碩士生選擇獨自調節排解壓力。在出現前述不利情緒時,約90%的碩士生可以自己調整,約80%的碩士生可以在朋友、同學及家人的幫助下調整,認為導師、其他教師或輔導員能夠提供幫助的比例約為70%。

  課題組研究發現,碩士生的體育鍛煉時間、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對於少數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但難以調整的碩士生,需要進一步研判問題程度和影響因素,也需要大學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

  專碩與學碩的學習和發展有何差異?

  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是過去10年以及未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本戰略。到2025年專碩招生規模將擴大到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分類培養的制度安排是否體現在專碩和學碩的學習與發展狀態上?

  簡單來說,專碩在科研學習時間和投入度上均低於學碩。與學碩相比,專碩教育一般更重視課程的作用以及知識的應用,對科研及論文以及知識創造的要求一般會稍低於學碩。這或許是兩類碩士生學習投入差異存在的原因之一。

  從導師指導看,專碩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指導的比例為34.9%,高出學碩27.4個百分點。從指導頻率看,專碩所受“每周一次或多次”指導的比例要比學碩低6.4個百分點。在對導師三類指導行為的評價,以及導師指導的積極影響上,專碩和學碩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從科研與實踐經歷看,在課題參與上,學碩的課題參與率為53.6%,高於專碩10個百分點。其中,學碩的縱向課題和橫向課題參與率均高於專碩。橫向課題更多是為了解決行業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讓專碩參與橫向課題對於培養他們的專業工作能力極為重要,但在實際培養中,專碩的這一特色尚未充分體現出來。在學術活動的參與上,專碩參加學術會議的比例低於學碩約5個百分點,並且投稿被接受以及做報告的比例也低於學碩約4個百分點。在科研成果上,專碩發表成果的比重比學碩低約7個百分點。在實習實踐方面,專碩參與專業實習實踐和挂職的比例為37.0%,高於學碩12.3個百分點。可見,專碩在專業實踐參與比例上要高於學碩,但在科研參與的比例上則低於學碩。這基本符合專碩的培養定位,但專碩參與橫向課題的比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能力增長和就讀滿意度看,專碩的評價均顯著高於學碩。總之,目前學術與專業學位分類發展在教育過程上有較大程度的體現。專碩和學碩“地位等同但類型不同”的定位是較為清楚的。並且,在諸如滿意度等很多發展指標上,專碩還優於學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專業學位更專業、學術學位更學術方面還有不少改革空間。比如在專碩的訪談中,有畢業生指出企業希望招聘的是“即插即用”型的高層次人才。大學和導師需要通過更緊密的產學研聯系來應對這種變化。

  (課題組負責人、執筆人:彭湃,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

(責編:溫璐、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