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州大學附屬中學17歲的學生徐礪寒在放學路上無意撞壞一輛寶馬車的后視鏡,車主不在,他沒有溜走,而是選擇在原地等待車主,因趕著上課,隻好留下“聯系紙條”欲賠償。這件事在微博上引起熱議,該學生也因此被網友稱為“誠信中學生”。
17歲的學生徐礪寒的行為受到廣泛好評,被網友稱為“誠信中學生”,可謂當之無愧。因為在當下,不道歉、不認錯、不負責任乃至混淆是非等言行並不鮮見,儼然形成一個眾人惱之恨之抨擊之卻又不由自主深陷其中的泥潭,徐礪寒的“卓爾不群”尤為可貴。誠信中學生,這裡有對“出淤泥而不染”的贊嘆,也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年輕心態的艷羨,更是對傳統美德的真誠呼喚。
然而我們切莫忘記,這個故事之所以熱傳,因為它不僅有一個良好的開頭,還在於還有一個完美的結局:車主很感動,讓孩子快去上學,沒要賠償。也就是說車主的大度和良善使得孩子的單純和美好有了附著之處。假如,車主蠻不講理,肆意要價,鬧得沸反盈天——這種事例並不少見,不是還有給車主下跪的嗎?——徐礪寒的字條不但不能成為誠信的見証,反是家長煩惱和賠償,旁人取笑的呈堂証供了,那時候,恐怕沒有人會夸贊孩子,反而會成為“不靈活”、“傻帽”的反面教材了。倘若如此,孩子下一次遇到此類事情,溜之大吉將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廣而言之,誠信和良心之類的公序良俗卻何存。
故此,徐礪寒的誠信和車主的大度構成這個美好故事的二元元素,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他們無疑是謊言流行、認錯鮮見的“寒冷世相”裡的一縷春風,讓人們驚喜地看到,良好品德並未走遠,一次誠懇的道歉,一次勇敢的擔當,一次寬厚的原諒都會得到一個全然不同的答案。誠信中學生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