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讲好思政课,清华大学做对了什么?

2025年11月26日15:23 | 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一堂思政课,何以能吸引全国420所高校、185万余名师生参与?11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们齐聚一堂,聚焦“六要”和“八个相统一”课题研究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总结“形势与政策”课等思政课程的教学经验与育人成果。

“这是思政课应有的样子”……广大师生纷纷为改版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点赞。这背后,是清华大学举全校之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扎实行动,其改革实践成效正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生动诠释。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

“要在清华园推动形成全校上下坚定信心办好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主动上好思政课的生动局面。”邱勇强调。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坚实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学内容、模式、队伍、技术、生态一体改革一体建设,构建思政课建设“大格局”。

在一系列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要文件中,思政课建设均单列专篇专节,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强化督查督办,推动各项部署从“纸上”落到“地上”。

清华大学明确提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职责”,成立专项课题组设立14个子课题,由青年骨干教师依托一线课堂教学从理念、举措、案例等维度开展研究。课题组每月举办教师沙龙,鼓励教师把“自己”和“自己的课”“讲什么、怎么讲”作为研究对象,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为引导思政课教师潜心育人,学校在编制保障、资源投入、待遇落实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单独设立“思政课教师系列”,专门制定《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担任主任的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严格落实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并把讲好思政课作为引进的重要标准,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热心从教。

为建强育人梯队,学校推出“未来教师”计划博士后项目,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青年人才的“蓄水池”。参与该计划的郎昆深感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全方位支持,“评聘制度改革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更能心无旁骛地投身教学。”

打样思政“金课” 引领“一盘棋”改革创新

手持教材照本宣科不难,难的是真正叩击心灵、启智润心、激扬壮志。思政课改革,从何抓起?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形势与政策”课是本科生思政课体系中的第一门课,是先导课,也是一门公认的“难讲”课。清华大学迎难而上,把这门课的改版作为思政课改革的第一步,为后续课程改革探路、打样。

讲什么?——因课定题,紧扣一条主线。

课程始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持续“上新”授课内容。2025年,在第一讲“中国式现代化导论”后,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及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应安排六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效入脑入心。

谁来讲?——因题选师,汇聚“大师资”。

根据授课主题遴选最适合的教师,组建“最豪华”师资团。校党委书记牵头担任大课主讲人,邀请院士、文科资深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加入授课团队。主讲教师集中备课、精心讲授,带给学生温暖鲜活、可亲可信的思政课新体验。“他们站在那里就是教材。”清华大学探微书院本科生梁可感慨地说。

如何讲?——因趣择班,“大班+小班”。

在“大课”之外,课程还配套选聘十余位优秀青年教师主持小班研讨,带领学生拿起放大镜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引导学生从问题推演出方案、从形势思考到政策,力破传统思政课重讲轻学、重读轻研的误区。

如何保障?——因需合作,搭建“大平台”。

整合多个院系部门力量,在大纲与课程设计、教师与助教遴选、技术支持、课程宣传等方面分工合作,真正构建起全校“一盘棋”的“大思政课”格局。

“震惊!”“超预期!”精心打磨的思政“金课”收获了学生们的好评。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达到或超出预期”的同学比例持续提升至98.3%,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极大增强了教师讲好思政课的信心。

打造高水平“思政实践”课 构建浸润式育人新课堂

大江南北,皆为课堂。10月15日下午,邱勇与暑期刚上完“思政实践”课的同学代表围坐交流,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柯知言分享了赴河北采访抗战老兵、整理口述史的实践感悟:“在身临其境的聆听与交流中,遥远的英雄故事第一次真正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这背后是清华大学的一项关键举措: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在全国率先按必修课标准开设“思政实践”课,由四位校领导牵头,设置“改革开放”等四个板块,构建“理论讲座-实践调研-小班辅导-报告总结”全课程环节。2025年暑期,全校3654名本科生在237名教师带领下奔赴各地,于历史现场“真行走,真思考”,深刻感悟家国担当。

以成功课改为参照,以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主线,清华大学系统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让每门课都成为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熔炉。

自2023年秋季起,新版“形势与政策”课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在线开放,目前已累计覆盖668万余人次。今年建立虚拟教研室,出版教学辅导用书《中国式现代化十二讲》,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立德树人,春风化雨。如今,课堂上汲取的思想养分,正在一代代学子的实干中化为服务国家、人民的坚实行动。面向未来,清华人将始终把个人奋斗的“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清”春“华”章。

来源:清华大学

(责编:李昉、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