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要“固本铸魂”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共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对“智能时代,大学何为”“教育强国,高教何为”的时代之问,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共同推出系列访谈,聚焦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人才培养与大学使命等话题,邀请大学书记校长畅谈思考,凝聚共识。
“作为人类知识的殿堂、思想的高地、文明的灯塔,大学正处于这场人工智能风暴的中心。是随波逐流还是勇立潮头,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定力和勇气。”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期间,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在接受访谈时表示。
张荣指出,要以坦诚和敏锐的目光来审视人工智能给大学带来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生态的变革、大学组织形态的变革以及大学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室、教材构成的‘铁三角’正在被人工智能冲击。”张荣谈到,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学中心正从“教”转向“学”,学习模式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课堂转变为“师-生-机”深度互动、协同探索的学习共同体。同时,人工智能正从根本上重构大学的知识生产范式和科学研究范式。人工智能在大幅提升科研效率的同时,也为大学带来方法论的革命。
在传统的大学组织形态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配置等多以学科为基准进行组织运作。张荣提出,这一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深度赋能和重构的驱动力,催生“人工智能+”跨界融合新范式。
面对这些深刻影响,张荣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必须处理好三组辩证关系,找到“变”与“不变”的平衡点。
一是“术”与“魂”的关系。张荣指出,“术”指的是AI带来的教育形态、手段与工具的变化,体现工具理性。“魂”则指的是教育的本真,如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人文底蕴与社会责任等,体现价值理性。“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用它来优化和赋能各项工作。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削足适履,全盘屈从于技术逻辑,我们更需要固本铸魂,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有温度、既会创新又有家国情怀的人。”
二是“快”与“慢”的关系。“快”是指人工智能带来的知识迭代快、技术更新快、需求变化快。“慢”指的是教育自带的“慢”属性,人才成长、知识生产与传播、学科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进行积淀。张荣表示,大学不可避免地要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发展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来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但也必须保持定力,尊重教育规律、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实现“快”过程与“慢”周期的巧妙融合。
三是“专”与“融”的关系。张荣表示,学科深耕的“专”与跨界融合的“融”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大学都需要培养学生专融结合的素养和能力。”
张荣表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应坚持守正与创新。既要主动迎接变革,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立德树人,重构育人模式;坚持战略牵引,重组学科生态;坚持问题导向,重建创新体系。
张荣介绍,近年来,厦门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重点推进“三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统一模式培养向个性需求培养转变。学校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对教、学、评、管、服进行数字化升级,推出智能学伴,提升学生在未来场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我们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厦门大学期待与各位同行携手合作,在人工智能变革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张荣最后表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