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夏庭: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打造面向未来教学模式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共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对“智能时代,大学何为”“教育强国,高教何为”的时代之问,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共同推出系列访谈,聚焦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人才培养与大学使命等话题,邀请大学书记校长畅谈思考,凝聚共识。
“以人工智能及相关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也对教育内容与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单一知识型人才难以适应新一代产业发展。”在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期间,东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夏庭在接受访谈时表示。
冯夏庭表示,高校应强化对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知识以外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善于发现的探索型人才;具备开拓精神、引领未来产业的创新人才;具备数字素养、适应智能无处不在环境的交叉型人才。”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化教育更近一步,涵盖教育内容、方式、评价等全要素、全周期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针对教育的‘变’与‘不变’,一是要打牢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基础;二是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我们的教育体系。”冯夏庭介绍,东北大学近年来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推动“重知识传输”向“重能力培养”转变,重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体系,重点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冯夏庭表示,学校基于对未来人才的画像,构建了素养图谱、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在一体贯通的基础上形成宽基础、突交叉、重启发、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善于发现问题、精准破解难题、勇于发明创造的卓越人才。
“在基础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我们重点打造了两类四门课程。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根据对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需求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文科类、理工类和信息类,建设所有学生必修的分层次课程;另一类是系统科学与系统思维创新实践课程,该类课程引入真实社会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的基本方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冯夏庭说。
冯夏庭介绍,东北大学正在重构课程体系,推动实验、教材、课程、师资一体化建设,打造验证型、创新型和挑战型训练课程实验室。由低阶到高阶,构建模块化实验室体系助力能力培养提升,同步开发适配教材、课程,组建局部交叉度更高的师资队伍。“我们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对学校的全面赋能,系统梳理教师、学生和资源的全周期要素,集成申报、认证、考核等部门和师生需求,开发用于不同场景的智能评价模型,为“师-机-生”一体的校园创新活动提供软硬件环境支撑。”
谈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冯夏庭表示,学校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鼓励学生参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重要赛事。
“我们着力推动科教融汇,要求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尽早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冯夏庭表示,学校从大二年级起为本科生创造与科研团队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逻辑,掌握实践的方法。同时,学校强化产教融合,积极搭建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磨砺能力、开阔视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