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不能把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

2025年11月11日08:31 | 来源:光明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原标题:不能把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

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美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深化高校美育工作,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亟待深入探索的议题。近日,本报刊发大学博物馆与美育的相关文章,引发笔者共鸣。基于多年的高校美育及艺术教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中亟须明晰三点认识。

准确认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谈及美育,人们往往下意识地将其与艺术教育画上等号,这是对美育的片面理解。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两个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概念,明确二者的关系是美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构建中,实现着对人本身的、自内而外的塑造与培养,即完全人格的铸造。审美领域包含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即科学美与技术美),它们共同构成了“美育”这一整体。换言之,美育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自然、社会生活、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范畴。艺术作为审美领域的直观经验对象及呈现载体,正是美育的关键要素。那么,以其为内容和手段开展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自然也便成了美育的核心手段。无论是狭义上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抑或是广义上的大众审美教育,其本质上都包含着艺术对个体身心的全面塑造。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已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教育虽是美育的主要开展形态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等同,美育还包含着上述其他路径维度。当前普遍存在的将美育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的认知误解,是对美育本质性、广泛性及多样性的忽视。

深刻把握高校美育的核心

艺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往往具有神秘色彩。人们常误将技艺作为艺术的全部,认为艺术即是相关技艺的表现。技艺具有相对较高的门槛,是长时间专业艺术训练的产物。而大部分师生未曾接受过相关训练,自然会觉得艺术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从心理上就已经与艺术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疏离感和隔膜,直接导致其在美育参与中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技艺是艺术表达的手段,而艺术表达的核心是对美的追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力量”,即包含合规律性的“真”及合目的性的“善”。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方向,美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求真、向善、尚美,正是艺术的本质,也是美育的核心。所以,无论人们是否具有相应的技艺,都可以参与到艺术的创作及思考中,成为美育的践行者。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工作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高校美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对“人”的培养,在对人的真、善、美的内里性塑造中,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所言,“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全面理解高校浸润式美育体系的内涵

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是实现美育的关键。中国农业大学就此展开探索,“崇农尚美”大美育育人体系构建初见成效。基于此,我们总结出如下发展范式:

美育浸润行动具有全方位、全员参与、全过程三大特征。全方位特征包含内容、措施、空间三个维度。在内容上,其强调在以艺术为主体介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形成综合的育人内容体系。在措施上,通过全方位美育课程体系的搭建、多元美育活动的开展及校园美育环境的营造,为师生搭建起与美对话的平台。三者在相互支撑、彼此联结中,构成美育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美育教学中心在禾美大讲堂及禾下美育沙龙的基础上,形成了“2+X”系列美育品牌活动。空间维度则涵盖校内、校外两部分,与美育内容、措施紧密关联。

全员参与特征涉及校内外两大群体。前者包含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及教师群体,如中国农业大学在面向学生开设美育类通识课程基础的同时,还设有“崇农尚美”学位+涉农研究生美育实践专题班项目等;后者则强调高校所具有的公共服务属性,通过将美育资源对外开放及下沉一线,为全社会的“大美育”提供资源支撑。

全过程特征强调时间属性及发展特质,贯穿于上述两大特征的始终,它们一同构筑起高校浸润式美育体系。

综上,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明确高校美育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索相应的浸润式美育路径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险峰,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美学教育中心主任)

(责编:李昉、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