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将大学科研优势转化为国家战略竞争力

2025年10月20日08:35 | 来源:光明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原标题:将大学科研优势转化为国家战略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为工科大学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中锚定了方向。作为深耕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大学特别是工科大学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基因——既能以硬核科研突破支撑国家战略,又能以工程化思维重塑人才培养,更能以跨学科视野破解发展难题。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高校当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重要抓手,展现更大作为。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方面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大学的科研创新,必须始终锚定“国之大者”。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草图绘制完成之际,我便意识到“编写生命密码”的合成生物学将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就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天津大学积极布局这一前沿领域,组织了首次以“合成生物学”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并创立了世界首个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如今,合成生物学已写入国家战略,天津大学在该领域不仅培养出一批青年科研力量,更推动我国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放眼全国,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深耕“三海一核”到北京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国家级平台,从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到东南大学“芯片产业学院”,大学科研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国家战略竞争力,成为破解技术难题、服务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对全球科技难题,中国的大学更应主动担当:一方面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组建跨学科团队承接重大项目,以恒心突破核心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建立“战略需求—科研攻关—成果转化”闭环,让科技服务发展。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对大学教育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大学可以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前沿课程群,实施“导师制+项目制”培养;强化基础研究能力与产业转化实践,在实践环节上,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创新中心,将科研攻关中的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使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教育创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真正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育具备战略思维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破壁”与“赋能”。新时代,跨学科融合、产学研协同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以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的实践为例,聚焦生命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学校在基础研究层面设立合成生物+AI、合成生物+信息等重点方向,加速突破合成高等基因组底层基础理论和合成细胞设计等核心技术,构建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合成生物学研究大平台,用好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产业化功能,形成了“生物+化学+信息+工程”的四维协同创新架构,这种学科交叉优势使工科大学能够突破传统生命科学研究的单点突破模式,在生物元件标准化、细胞工厂优化、代谢通路重构等系统性工程中实现整体创新。一系列的组合拳加速合成生物技术从“科学发现”到“产业落地”的转化效率,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深化科教融合,还可以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育人机制。这背后,是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的协同生态。

未来,我们要持续深化改革,为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元英进,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

(责编:李昉、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