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 |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强国”大思政课的育人答卷


点击播报本文,约
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9月19日聚焦——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强国”大思政课的育人答卷。
北京交通大学思源楼
北京交通大学(简称“交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因路而强的历史积淀与优势特色,为学校“大思政课”品牌打造提供了源头活水,沉淀了精神特质,赋予了时代使命。学校将交通特色与思想教育紧密融合,拓展形式、丰富路径,以课程教学、思政素养、社会实践三大模块彰显品牌特色,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落实落地。
课程筑基,打造“1+N”模式体系
学校推出“高铁纵横”特色课程,推进思政课程高质量建设,将思政底色与交通特色贯通各类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打造“高铁纵横”通识课程。课程于2024年正式开设,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共32学时,汇聚院士、长江学者和行业领军企业专家等高水平师资,年均覆盖4000余人,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世界高铁与中国高铁发展,更是以中国高铁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程,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贡献科技力量的信心与决心。目前已经辐射至兰州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并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授课素材不断完善,深受学生好评。
激发思政课堂活力。学校将交通强国战略、高铁精神等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将交通元素与思政课程进行系统集成,出版《讲好交大故事——交通强国思政课案例》等6本教学案例集,为全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范本,对交通类行业高校乃至全国各类高校、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另一方面,激发课堂活力,开展“经典诵读”“红色印记”等丰富活动,举办“交通强国有我在”视频创意大赛,单届大赛投票人数超过12万人次,视频最高阅读量达30万+。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奖励7项、国社科重大项目3项、国家级思政专项6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
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设计从以文本教学为主向以人本教学为主转变,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校作为“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发起单位,强化目标导向、创新行动路径。常态化做好名师公开课观摩、最美课堂示范、教学竞赛点评、教学方法推广,与时俱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深化育人质效。加强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建设、数字化转化和示范共享,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院校专区”,将优质思政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特色,累计浏览量50万余次。
价值铸魂,实现“三大主题”多维引领
思想素养模块注重多维度增强价值引领作用,宏观层面聚焦交通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学史增信,中观层面关注行业楷模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引,微观层面做好文化营造,从校园一草一木培育以文化人氛围,深化育人效果。
以交通发展历程沉浸领航。挖掘弘扬“爱路报国”育人故事,校领导在校史馆开展沉浸式微党课。打造“我与书记的下午茶”“我与校长有约”等品牌活动,给学生面对面讲述学校与交通发展同向同行的光荣传统。组织“校史中的党史故事”教师讲述比赛等,赓续红色基因,涵养高尚师德。以本科生“公民素养与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实践”课程为基底,构建全链条思政育人体系,获“第七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一等奖等荣誉。聚焦文艺展演,创排《茅以升》《詹天佑》《中国机车先驱应尚才》等话剧、短剧、舞蹈剧、微电影近20部,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剧目。
以行业楷模精神铸魂育人。邀请时代楷模、“最美铁路人”等行业模范来校宣讲,分享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忠于职守、爱路奉献的奋斗经历。组织开展3届“感动交大”人物推选展示,选树身边的17个个人和团队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穿山越海、铺桥架路、矢志报国的感人事迹,引领青年用所学所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组织“学回信精神赴奋进之约”专题宣讲,行业领军企业、老中青教师、中外学生代表精彩开讲。聚焦学术引领,策划中国交通论坛等高端学术研讨会、论坛沙龙,为师生带来前沿学科信息和丰富学术资源。
以浓厚文化氛围润物无声。一体两翼多点发展推进馆群建设,以展示百廿育人历程的校史馆为一体,以突出行业特色的交通运输设备馆和机械博物馆为两翼,同时拓展其他学科专业文化场馆、展厅走廊等,营造沉浸式育人氛围,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场馆育人作用开发”精品项目。打造知行碑、饮水思源碑、世纪钟、詹天佑塑像、孙中山铜像等一批文化景观。推出“交交通通”“思源时光”等一批文化IP。打造交大大讲堂、“慧光杯”学术文化节、院士校园行、“与大师面对面”名师讲坛、“求实”论坛等一批学术品牌。
实践砺行,善用“三全三真”聚合资源
社会实践模块打造了全员、全周期、全要素推进的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到全国铁路线上,引导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发现“真问题”、产出“真成果”、练就“真本领”。
打通校内实践项目,实现“双结合”。学校将学生实践项目进行统合,推动“交通强国”专题实践和特殊专项实践相结合、寒暑假集中社会实践和日常常态化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统筹招生、就业等各领域项目,提升实践育人的时间张力。紧扣交通强国主题,设计“京张线上的大思政课”等200多项主题品牌,年均参与实践超4000人,组织学生走向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点位、沉浸式、实景化感悟一代代交大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踔厉奋发的可贵品质。
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双联通”。用好校内现有资源,联动院系、政企、社会组织,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构建“四个贯通”“四个平台”“五大机制”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协同多方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社会实践提质增效。目前,校内实践已构建4个模块、提供370项“菜单式”精品实践项目;校外社会实践以“两线三馆四站”(两线:京张铁路沿线和校内重大科研团队所在沿线,三馆:中国铁道博物馆、铁科院院史馆、交通运输科学馆,四站:北京西站、北京北站、詹天佑青龙桥站、北京南站)固定基地为基础,广泛拓展到国铁集团、青藏铁路等,用好“‘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项目,引导学生探访交通发展足迹、体悟新时代交通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注重认识与能力提升考核,实现“双兼顾”。学校围绕“交通强国”特色主题,聚焦党的创新理论、雄安新区建设、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全球胜任力等5类主题,完成2学分实践认定,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将调研报告、微视频记录、社会宣讲活动、思政育人案例等纳入实践验收成果,丰富认定形式,提升参与度。“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等代表性成果频出,获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竞赛奖励300余项,省部级奖励500余项。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