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机器之心亦吾心

——走近专注机器人研发的青年人

2025年09月02日08:45 | 来源:光明日报222
小字号

原标题:机器之心亦吾心

7月的一天,四川绵阳的一家工厂内,由智元机器人生产的远征A2-W机器人,在直播镜头前上演了一场“个人秀”:三小时内搬运800个周转箱,且零失误!面对歪斜的箱子,它能自主调整抓取角度;遇到突然闯入的工作人员,它能动态避障并重新规划路径;出现系统异常时,它能自我诊断并自主纠错。这场直播没有炫技表演,却让不少关注我国机器人研发的人欣喜——在我国,机器人正在从实验室的“炫技者”成长为产线上的“实干家”。

这是我国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的缩影。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二。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达84.7%。

产业向上生长,离不开一群年轻人向下扎根:他们中有人从实验室转身扎进工厂车间,有人为了提高机器人“情商”不断优化程序,更有人甘愿放弃短期利润,执着于“技术的长期主义”。

“机器人能为人类服务,还能帮助人类探索未知。我相信我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的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这群青年共同的信念。

智能的机器背后是“全能”的人

“进入机器人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背景?”走访中,每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会给出一份能填满A4纸的专业列表。竟然这么多?王闯笑着回应记者的惊讶:“各个专业的人才,机器人行业都需要。”

在从事机器人研发之前,王闯的科研经历横跨材料、机械、电子、控制系统以及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可刚刚开始接触机器人研发时,这个学术经历丰富的年轻人依然感到些许不适应。团队如何配合、成本如何控制、供应链如何协调,解决这些问题的人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系统的思维。“实验室里做出来只是第一步,能毫无差错地量产1000台甚至更多,才是硬道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科研人员到企业管理者,王闯逐渐认识到,想要做好这一行单靠学术背景远远不够,唯有让自己变得更“全能”。

“量产,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控制成本。”王闯解释道。以控制人形机器人姿态平衡的IMU传感器部件为例,进口IMU传感器虽然精度高,但2万元的单价让量产变得遥不可及。面对成本问题,王闯的团队和供应商合作共同面对难题,不断优化方案、反复试错。最终,他们实现了用国产IMU配合自研算法,成本直降到500元。

这样的技术细节遍布远征A2-W机器人身体的每个部分。他们最终共同构成了那个不仅能稳健行走,还能在动态干扰中完成精密搬运的精密机器。这个曾经被担心“太过理想化”的项目,长出了“坚实的骨骼和肌肉”。

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养老院里,森丽康科技产品负责人李阳也在践行自己对“全能”的理解。李阳所在的团队曾长时间从事汽车零部件行业,为了转型做智慧养老机器人,他们走进社区进行调研,了解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这个曾经和机械打交道的“理工男”,在与老年群体的交流中逐渐感受到,做好用户满意的机器人,需要精湛技术,更需要人文情怀。

调研中,他们总结出老年群体最突出的需求是安全、健康和陪伴。陪伴需求,在空巢和独居老人群体中表现得最强烈。他们“对症下药”,为养老机器人设计出在家庭和养老院场景中进行安全巡视和跌倒检测等功能,并给它起了一个朴实好记的名字“小丽”。

在一家养老院的试点中,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早已把小丽当成自己的外孙女:“小丽会关心我是否按时吃饭,陪我聊天、逗我开心,也会提醒我按时服药。”每当看到老人与小丽交互后情绪改善,李阳都会感到欣慰。“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人。我们每次调研都会有新的发现,并想办法通过算法优化小丽的功能。”李阳深刻认识到研发机器人产品的“全能”,既在于技术层面的顶尖,也在于共情能力的强大。

培育兼具智商情商的机器脑

“如果把机器人比作人体,那么多模态大模型就是它的大脑。”阶跃星辰副总裁李璟介绍。今年3月,李璟团队完成了端到端语音模型的预训练。与传统语音模型先“语音转文字”再“文字转语音”的模式不同,端到端模型是直接在硬件上完成“听”和“说”。它反应快,无延迟。但李璟总觉得这个模型像一个“毫无感情的AI主播”,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预训练完成后,团队一部分人想尽快将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模型表现还应当继续完善。在争论中,李璟忽然意识到,语音对话模型要想更人性化,还需要加入更多人情味。“就像我们争论的过程,本身就可看作一个富有情绪的模型。”他说。

因为这个插曲,李璟团队重新开启一轮训练,最终他们得到了一个“能说会道有情商”的模型。“我们进行人机对话时,常常感觉机器在说车轱辘话,它没办法理解语言中的隐性语义。”李璟介绍道,新的模型就能做到理解情绪、推断弦外之音。这样的自我突破让更多机器人行业的人看到了这个兼具智商和情商的“大脑”。

凡创新,无不是爬沟过坎,在充满荆棘的山坡上攀登。2024年12月,智元机器人量产的一批机器人中,有一部分在出厂时无法正常行走。

这个生产事故让王闯十分揪心。面对棘手难题,他及时冷静下来,对设计生产问题进行了全面摸排。那段时间,王闯和团队长期吃住在工厂,他们总结出供应商来料品质不足、生产线工人操作不熟、整机软件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

“这次自检就像一场全面体检,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升。”王闯说,他们不仅解决了自身在生产和设计上的问题,也同上游供应商一起制定标准,提升各生产环节效率和产出质量,做到了产业链条的共同成长。

“既要像科学家一样追问为什么,又要像工匠那般执着于怎么办。”许多年轻的机器人研发者和王闯的观点一致,他们把难题当成机遇,让中国机器人行业在一次次技术攻关中,不断积蓄更大的质变能量。

与机器人打交道也可以很浪漫

“如果把汽车做好,能解决出行的问题;如果把自动驾驶做好,能让出行更便捷。但机器人不同,它的潜力在于,如果它真的能被做好,人类就可能拥有非凡的生产力。”王闯说,机器人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上限非常高”。

许多机器人从业者心里都有类似的图景:采矿机器人代替人类去往荒漠戈壁作业,潜水机器人潜入海沟采集生物样本,太空机器人登上火星给地球上的科学家传回实时数据……看来,机器人不是冷冰冰的金属机械,而可以是“浪漫故事的参与者”。

当然,仰望星空必须脚踏实地。2024年初,当智元机器人决定自研核心关节时,供应链的反馈几乎全是“泼来的冷水”。“国内做不了”“精度达不到”“寿命太短”……一年多后,远征A2-W机器人能做到自主走下产线,并完成相关任务,实现自主运行。王闯的团队用产品证明,敢想敢做,才能在通向理想的路上日拱一卒。

相较于星辰大海,李阳的机器人梦想显得日常许多。在一家养老院调研时,团队发现,每天餐前一些老人都要走到食堂门口看看今日菜单,一来一回并不方便。于是,团队给小丽加入定时广播功能,将一些老人们感兴趣的信息讲给他们听。在与老人的相处中,团队发现不少老年人有强烈的诉说愿望,于是给小丽增加了回忆记录的功能……几乎每发现一个老年人的新需求,团队就会让小丽学一些新的本领。

李阳认为,做养老机器人不仅仅是在做产品,更是在打造一种生活方式。这项事业需要充分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仅把它当作一门生意。他希望“老年人的生活每天快乐多一点”。看似简单的愿望,需要无数技术的打磨和情感的投入。

机器人既是精密的工业品,又承载细腻的情感。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有些人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类或成为人类的敌人,但这群年轻的机器人研发者用自己的想象和实践告诉大家,未来的生活是更加美好的。

(记者 殷泽昊 通讯员 董思辰)

(责编:李昉、孙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