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记者手记)
2025年08月24日06: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22


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大学在战火中坚持教书育人,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土坯为墙,铁皮覆顶,在西南联合大学的简陋校舍中,走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
历经数次大搬迁,浙江大学参与护送的《四库全书》躲过轰炸,在破碎山河中守护中华文脉;
“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一批又一批陕北公学毕业学员齐唱歌曲,踏上抗战的征途……
抗战烽火中的大学非但未被摧毁,还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孕育出众多艰难而美好的故事,延续至今。
这场烽火中的迁徙,不仅是校舍的转移,更是火种的传递。于国家而言,它留下了教育的根脉,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建设、学术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学术储备;于地方而言,点燃了进步的星火,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文化知识带到山林乡野;于教育本身而言,它镌刻了大学的价值追求——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是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实践。
最为珍贵的,是那穿透硝烟、直抵未来的精神接力。如今,跨越两千公里的“长江信帆”承载着沪川两校学生的梦想,贵州湄潭茶园里弥漫着浙大西迁时泡出的茶香,中山大学与云南澄江开展多领域的深度合作……烽火岁月里的弦歌不辍,在沿途播撒下现代文明的种子,化作深厚的校地情缘,历久弥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4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推荐阅读
打开客户端体验更多服务
打开